仁大開講 36:未來媒體會怎樣 人工智能助編審

畢礎暉老師(曾任職《南華早報》及《信報財經新聞》記者,現職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講師。)

 

 

(Chinese version only)

 

美國未來學家艾美·韋比(Amy Webb)自2007年起,每年都會發布最新科技趨勢報告。早在十多年前,她已成功預測出多項顛覆性變革,「戰績」包括雲計算、二維碼等。記者出身的韋比曾派駐香港,專長報道科技及經濟新聞,她在趨勢報告也有預測新聞行業的未來。根據她的觀察,業內不論是管理層還是前線,都習慣聚焦當下,很少人會去想像五年、十年後的新聞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也難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追逐的新聞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已經發生,甚至只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未發生或者不肯定會否發生的,嚴格來說並非新聞。問題是在科技浪潮之下,讀者閱讀以及消化新聞的習慣急遽改變,新聞機構若繼續停留在舒適圈,恐怕也會變成歷史。

 

這並非危言聳聽。研究顯示,現今愈來愈少人通過新聞機構提供的載體(例如網站、報紙)獲取新聞資訊,更多人接收信息的渠道來自社交媒體以及朋友分享。讀者不再依賴單一資訊來源,但得到的內容很多未經核實,亦更加碎片化。傳播學理論指大眾傳媒可透過報道方向和數量設定議題,今天這功能已大幅削弱,報章頭條的討論熱度,也遠不如網上討論區的熱門話題。

 

同一時間,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什麼或看不到什麼,都是由人工智能和演算法度身訂做,用戶按下每一個Like和Share,都會影響之後同類資訊以及相關廣告出現的頻率。久而久之,與自己意見相近的資訊會不斷重複出現,結果是每個人對事實的理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落差,是為「迴聲室」效應。

 

科技沒有分對錯,關鍵是如何運用及調適。韋比提供了幾個預測供新聞行業參考,她預期愈來愈多小型媒體及自媒體出現,以黏性較高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為目標觀眾,也會有更多媒體選擇訂閱制確保收入。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輔助記者寫稿和編輯審稿已在部分新聞機構試行,長遠有機會讓行業人力資源重新洗牌,懂得應用相關技術的人才將領導新聞行業。最後是媒體素養將成為必修課程,讀者將從小開始訓練如何分辨真假資訊。

 

本學年最後一期仁大開講將由中文系老師解說中國文化的藝術哲學。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18 July 2022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