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36:未来媒体会怎样 人工智能助编审
作者:毕础晖老师(曾任职《南华早报》及《信报财经新闻》记者,现职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
美国未来学家艾美·韦比(Amy Webb)自2007年起,每年都会发布最新科技趋势报告。早在十多年前,她已成功预测出多项颠覆性变革,「战绩」包括云计算、二维码等。记者出身的韦比曾派驻香港,专长报道科技及经济新闻,她在趋势报告也有预测新闻行业的未来。根据她的观察,业内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前线,都习惯聚焦当下,很少人会去想像五年、十年后的新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也难怪。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记者追逐的新闻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已经发生,甚至只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未发生或者不肯定会否发生的,严格来说并非新闻。问题是在科技浪潮之下,读者阅读以及消化新闻的习惯急遽改变,新闻机构若继续停留在舒适圈,恐怕也会变成历史。
这并非危言耸听。研究显示,现今愈来愈少人通过新闻机构提供的载体(例如网站、报纸)获取新闻资讯,更多人接收信息的渠道来自社交媒体以及朋友分享。读者不再依赖单一资讯来源,但得到的内容很多未经核实,亦更加碎片化。传播学理论指大众传媒可透过报道方向和数量设定议题,今天这功能已大幅削弱,报章头条的讨论热度,也远不如网上讨论区的热门话题。
同一时间,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都是由人工智能和演算法度身订做,用户按下每一个Like和Share,都会影响之后同类资讯以及相关广告出现的频率。久而久之,与自己意见相近的资讯会不断重复出现,结果是每个人对事实的理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差,是为「回声室」效应。
科技没有分对错,关键是如何运用及调适。韦比提供了几个预测供新闻行业参考,她预期愈来愈多小型媒体及自媒体出现,以黏性较高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为目标观众,也会有更多媒体选择订阅制确保收入。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辅助记者写稿和编辑审稿已在部分新闻机构试行,长远有机会让行业人力资源重新洗牌,懂得应用相关技术的人才将领导新闻行业。最后是媒体素养将成为必修课程,读者将从小开始训练如何分辨真假资讯。
本学年最后一期仁大开讲将由中文系老师解说中国文化的艺术哲学。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