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仁中學走進樹仁學院(一)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作者:潘琪偉

 

作者簡介:潘琪偉,1980年進入香港樹仁學院會計系就讀,1984年畢業。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校友會主席,雋思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首席顧問。工 商管理學博士、電子商貿碩士、專業會計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英國註冊財務會計師公會、澳大利亞公共會計師協會、註冊企業會計師公會及香港稅務學會資深會 員;香港註冊稅務師;英國特許仲裁司公會會員(調解);和澳大利亞紐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認證保險司(CIP)資深准會員。

 

1980年暑假,高級程度會考放榜,我走不進香港中文大學的大門。當時一心想在本地升學的我,有兩個選擇:一是理工學院,二是樹仁學院。最後,我這個在樹仁中學讀中六的學生,選擇了後者。

 

我在1979年參加中學會考,成績一般,無法在民生書院原校升讀中六,唯有報讀其他學校的中六課程。當年我很想入中大,但又擔心一旦入不了,便不能繼續升學,因而想到了樹仁中學,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樹仁中學學生報讀樹仁學院,定會優先錄取。於是,我申請入讀樹仁中學中六。

已故的鍾期榮校長於1971年創辦樹仁書院後,翌年創辦樹仁中學,並出任校長。我入讀中六之後,印象中沒有見過她。也許見過,但可能當時誤以為她是校工。胡鴻烈校監則真的沒有見過面。當年的樹仁中學中六生,每日上半天的課,下課後便離開學校,不會在校園蹓躂。

 

當年,我對政府的專上教育政策和各間專上學院,有如下的認識和感受。1978年,政府發表《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向樹仁、浸會和嶺南3間專上院校提出改行所謂「二二一」制,即兩年預科,兩年專科和一年高級進修課程。浸會和嶺南接受了,唯獨樹仁拒絕。我當時覺得「二二一」制很奇怪,不明白道理何在——讀兩年預料後,要先讀兩年文憑課程,之後再讀1年,才拿到與高級文憑相同的學歷。我當時想,倒不如直接去讀理工的高級文憑課程。樹仁堅持4年學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樹仁和浸會的聲譽差不多,浸會最出名的是傳理系,樹仁新聞系和社工系都出名。而我個人覺得樹仁好一點,因為樹仁沒有改行「二二一」制,而且當時曾任廉政專員的布政司姬達,就在一兩年前親身訪問過樹仁,正式確認樹仁畢業生入職政府的薪級點與其他院校的高級文憑一樣。

 

1980年暑假高級程度會考放榜,我成績不算差,但不足以入讀中大,便一心報讀樹仁。我對商業和會計興趣較濃,最後選了會計學。記憶中當年我不需要考筆試,經過面試便被錄取,等候9月開課。

 

在樹仁的第一個年頭,功課壓力不大,學習也頗輕鬆。因為我是理科生,所有與數學有關的科目對我都沒有難度;在中學時也有修讀中國文學,大一國文也可以應付;而且入學前我已在外間修讀了基礎會計學,所以主修科目能應付自如。我有多點時間參與系會和社區服務團的活動。不過,樹仁的校舍和設施,跟我心目中的專上學府有很大的落差。當時位於灣仔萬茂里的校舍,只是一幢5層高的建築物,課餘後只有天台或皇后大道東的快餐店可以逗留,而駱克道小童群益會的自修室和旁邊的籃球場,就是我們的自修室和球場。

 

灣仔萬茂里校舍。

 

有一個記憶頗為深刻。當時連接皇后大道東與校舍的萬茂里,是一條斜路。有數次,我和同學上斜路時,見一輛房車駛過,但車裏面竟然沒有駕駛的人。但當我們走到斜路高點,才發現司機座位原來坐着一位年長的女士,她就是我們個子矮小的鍾校長。低視角令我們看不全、看不清。

 

1980—1981學年會計系一年級有60多名學生分兩班上課。當時學習的氣氛很好,因為約一半同學在社會工作數年後再回歸校園,他們比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年輕人,較為穩重成熟,學習態度認真,珍惜上課時間。但開學初期,我們之間有一些距離,但隨着大家接觸的機會增多,又經常一起到皇后大道東的快餐店吃午飯,這快餐店我們當時叫「樹仁飯堂」,我們漸漸地熟絡起來。

 

這些較年長的同學,大部分在公司機構中有正式的兼職,下課後很少留校。我們這些較年輕的,雖或有兼職,但不論上班時間還是僱主的要求,都不能跟他們同日而語。

 

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很少跟鍾校長交談。最常見到她,是她巡班房時從窗外察看我們上課。鍾校長的湖南口音讓人很難聽得懂她説什麼,加上她不笑時樣子很嚴肅,有點令人感到害怕,因此我們都不願跟她説話。不過一年後,當我加入系會,並參與籌辦聯系活動,與校長接觸多了,才發現她的話並不是那麼難聽得懂,才發現她對學生原來是親切的。

 

1980—1981學年上學期會計系一名學生的選科記錄。


2015年5月30日 | 資料來源:樹仁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