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仁中学走进树仁学院(一)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作者:潘琪伟
作者简介:潘琪伟,1980年进入香港树仁学院会计系就读,1984年毕业。现任香港树仁大学校友会主席,隽思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首席顾问。工商管理学博士、电子商贸硕士、专业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英国注册财务会计师公会、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协会、注册企业会计师公会及香港税务学会资深会员;香港注册税务师;英国特许仲裁司公会会员(调解);和澳大利亚纽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认证保险司(CIP)资深准会员。
1980年暑假,高级程度会考放榜,我走不进香港中文大学的大门。当时一心想在本地升学的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理工学院,二是树仁学院。最后,我这个在树仁中学读中六的学生,选择了后者。
我在1979年参加中学会考,成绩一般,无法在民生书院原校升读中六,唯有报读其他学校的中六课程。当年我很想入中大,但又担心一旦入不了,便不能继续升学,因而想到了树仁中学,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树仁中学学生报读树仁学院,定会优先录取。于是,我申请入读树仁中学中六。
已故的钟期荣校长于1971年创办树仁书院后,翌年创办树仁中学,并出任校长。我入读中六之后,印象中没有见过她。也许见过,但可能当时误以为她是校工。胡鸿烈校监则真的没有见过面。当年的树仁中学中六生,每日上半天的课,下课后便离开学校,不会在校园蹓跶。
当年,我对政府的专上教育政策和各间专上学院,有如下的认识和感受。1978年,政府发表《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向树仁、浸会和岭南3间专上院校提出改行所谓「二二一」制,即两年预科,两年专科和一年高级进修课程。浸会和岭南接受了,唯独树仁拒绝。我当时觉得「二二一」制很奇怪,不明白道理何在——读两年预料后,要先读两年文凭课程,之后再读1年,才拿到与高级文凭相同的学历。我当时想,倒不如直接去读理工的高级文凭课程。树仁坚持4年学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树仁和浸会的声誉差不多,浸会最出名的是传理系,树仁新闻系和社工系都出名。而我个人觉得树仁好一点,因为树仁没有改行「二二一」制,而且当时曾任廉政专员的布政司姬达,就在一两年前亲身访问过树仁,正式确认树仁毕业生入职政府的薪级点与其他院校的高级文凭一样。
1980年暑假高级程度会考放榜,我成绩不算差,但不足以入读中大,便一心报读树仁。我对商业和会计兴趣较浓,最后选了会计学。记忆中当年我不需要考笔试,经过面试便被录取,等候9月开课。
在树仁的第一个年头,功课压力不大,学习也颇轻松。因为我是理科生,所有与数学有关的科目对我都没有难度;在中学时也有修读中国文学,大一国文也可以应付;而且入学前我已在外间修读了基础会计学,所以主修科目能应付自如。我有多点时间参与系会和社区服务团的活动。不过,树仁的校舍和设施,跟我心目中的专上学府有很大的落差。当时位于湾仔万茂里的校舍,只是一幢5层高的建筑物,课余后只有天台或皇后大道东的快餐店可以逗留,而骆克道小童群益会的自修室和旁边的篮球场,就是我们的自修室和球场。
有一个记忆颇为深刻。当时连接皇后大道东与校舍的万茂里,是一条斜路。有数次,我和同学上斜路时,见一辆房车驶过,但车里面竟然没有驾驶的人。但当我们走到斜路高点,才发现司机座位原来坐着一位年长的女士,她就是我们个子矮小的钟校长。低视角令我们看不全、看不清。
1980—1981学年会计系一年级有60多名学生分两班上课。当时学习的气氛很好,因为约一半同学在社会工作数年后再回归校园,他们比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较为稳重成熟,学习态度认真,珍惜上课时间。但开学初期,我们之间有一些距离,但随着大家接触的机会增多,又经常一起到皇后大道东的快餐店吃午饭,这快餐店我们当时叫「树仁饭堂」,我们渐渐地熟络起来。
这些较年长的同学,大部分在公司机构中有正式的兼职,下课后很少留校。我们这些较年轻的,虽或有兼职,但不论上班时间还是雇主的要求,都不能跟他们同日而语。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很少跟钟校长交谈。最常见到她,是她巡班房时从窗外察看我们上课。钟校长的湖南口音让人很难听得懂她说什么,加上她不笑时样子很严肃,有点令人感到害怕,因此我们都不愿跟她说话。不过一年后,当我加入系会,并参与筹办联系活动,与校长接触多了,才发现她的话并不是那么难听得懂,才发现她对学生原来是亲切的。
2015年5月30日|资料来源:树仁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