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鍾期榮校長(作者:黃志涵)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黃志涵   [ 黃志涵於1971—1974年出任樹仁書院註册主任及社會學系講師。 ]

 

 

第一次見鍾期榮博士是1965年在崇基學院,她是教「社會立法」的專任講師,每周只來校一次,我沒有修讀這科,只在校園見到這位身形嬌小、衣著端莊的學者。第二次是1970年在尖沙咀的九巴總站,見到鍾博士排隊坐巴士到浸會學院上班。第三次也在1970年,在浸會學院文學院長辦公室,她是負責招聘社會系講師的院長,我是應徵者。三次見她都有一個印象:一個嬌小的身影卻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感動和影響身旁的很多人。

從1971年鍾博士籌辦樹仁書院之始,我便轉職到這所充滿朝氣的大專院校,在成和道上一切從零開始,鍾校長和胡校監常常對註冊處的同事說,創辦樹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有志求學而未能擠入港大、中大之門的中學生,可以接受專上教育,香港的大學教育過份偏重精英政䇿,扼殺了不少青年的上進機會,樹仁可彌補這缺失。為此,註冊處招生時會考慮學生會考成績以外的的其他相關條件,緊跟校長和校監「盡量多給學生入學機會的指示」。

 

樹仁以儒家思想辦校,強調完人教育,希望培養出有理想有承擔的君子。校長每星期分別和每一學系的同學上一節課,在這小時內校諄諄善誘地解釋「仁」的傳統和現代含義,並說明樹仁就是本着仁者精神培育學生,使學校和學生都與其他專上學府不同,保持儒家思想的特色。在當時的專上教育界,原本亦以儒學為重的新亞書院因加入中大,已不能維持原有特色,所以樹仁可說是守護着儒家傳統道德觀念的唯一學府,這也是樹仁在香港教育界獨特之處。

 

由創校開始,樹仁的校務、行政和教學都依據「學生為本」為方針,校長和校監以身作則,經常直接與學生對話,幫他們解決學業甚至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樹仁未開學便已設立獎助學金,以幫助經濟有困難的新生入學,註冊處同事本着「學生為本」的方針,以短短十天時間,逐一訪問全部申請人的家庭,使評審工作能夠最公正地快速完成。鍾校長為同學的出路也經常絞盡腦汁,她親自聯絡社福機構,逐一為社工系三、四年級同學找合適的實習崗位;她和政府統計處洽商,使社會系二、三年級學生被聘任為大型社會研究的訪問員;她和各大傳媒機構維持友好關係,使新聞系學生很早便獲得實習機會,奠定畢業後入行的基礎。

 

鍾校長身體力行,恪守儒家擇善固執的道德規範,在港英政府強硬推行「大學大專四改三」的浪潮中,中大、浸會及其他院校,為了繼續得到政府的撥款而接受「四改三」,只有鍾校長堅決反對,結果樹仁獨自維持四年制大學課程,多年後,當特區政府撥亂反正,恢復大學四年制時,樹仁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者風骨,才讓香港人看到真相。

 

現在鍾校長走完那終日勞累、為樹仁廢寢忘餐的一生,她該是無牽掛地安息了。她那嬌小卻蘊藏着巨大精神力量的身影,將永留我們的心中。

 

 

本文作者黃志涵。

 


2014年3月27日 | 資料來源:樹仁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