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钟期荣校长(作者:黄志涵)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黄志涵 [ 黄志涵于1971—1974年出任树仁书院注册主任及社会学系讲师。]

 

 

第一次见钟期荣博士是1965年在崇基学院,她是教「社会立法」的专任讲师,每周只来校一次,我没有修读这科,只在校园见到这位身形娇小、衣着端庄的学者。第二次是1970年在尖沙咀的九巴总站,见到钟博士排队坐巴士到浸会学院上班。第三次也在1970年,在浸会学院文学院长办公室,她是负责招聘社会系讲师的院长,我是应征者。三次见她都有一个印象:一个娇小的身影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感动和影响身旁的很多人。

从1971年钟博士筹办树仁书院之始,我便转职到这所充满朝气的大专院校,在成和道上一切从零开始,钟校长和胡校监常常对注册处的同事说,创办树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有志求学而未能挤入港大、中大之门的中学生,可以接受专上教育,香港的大学教育过份偏重精英政䇿,扼杀了不少青年的上进机会,树仁可弥补这缺失。为此,注册处招生时会考虑学生会考成绩以外的的其他相关条件,紧跟校长和校监「尽量多给学生入学机会的指示」。

 

树仁以儒家思想办校,强调完人教育,希望培养出有理想有承担的君子。校长每星期分别和每一学系的同学上一节课,在这小时内校谆谆善诱地解释「仁」的传统和现代含义,并说明树仁就是本着仁者精神培育学生,使学校和学生都与其他专上学府不同,保持儒家思想的特色。在当时的专上教育界,原本亦以儒学为重的新亚书院因加入中大,已不能维持原有特色,所以树仁可说是守护着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唯一学府,这也是树仁在香港教育界独特之处。

 

由创校开始,树仁的校务、行政和教学都依据「学生为本」为方针,校长和校监以身作则,经常直接与学生对话,帮他们解决学业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树仁未开学便已设立奖助学金,以帮助经济有困难的新生入学,注册处同事本着「学生为本」的方针,以短短十天时间,逐一访问全部申请人的家庭,使评审工作能够最公正地快速完成。钟校长为同学的出路也经常绞尽脑汁,她亲自联络社福机构,逐一为社工系三、四年级同学找合适的实习岗位;她和政府统计处洽商,使社会系二、三年级学生被聘任为大型社会研究的访问员;她和各大传媒机构维持友好关系,使新闻系学生很早便获得实习机会,奠定毕业后入行的基础。

 

钟校长身体力行,恪守儒家择善固执的道德规范,在港英政府强硬推行「大学大专四改三」的浪潮中,中大、浸会及其他院校,为了继续得到政府的拨款而接受「四改三」,只有钟校长坚决反对,结果树仁独自维持四年制大学课程,多年后,当特区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大学四年制时,树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者风骨,才让香港人看到真相。

 

现在钟校长走完那终日劳累、为树仁废寝忘餐的一生,她该是无牵挂地安息了。她那娇小却蕴藏着巨大精神力量的身影,将永留我们的心中。

 

 

本文作者黄志涵。

 


2014年3月27日|资料来源:树仁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