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7:加深同學友誼 更能學得開心
作者:袁偉基博士(香港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獲港大博士,撰寫出版過百多篇文章,現進行港府資助的金融科技研究項目。)
(Chinese version only)
傳統宏觀經濟學衡量經濟增長,大都以財富和收入作為經濟與民生的指標。最近的全球趨勢包括市民、學術界、智囊團和各國政府開始重新評估政策的目標,由經濟增長轉向民生和快樂並重為目標。經濟驅動政策的缺點已經有據可尋,政策過於強調國民收入增長,會忽略環境污染,收入不平等和人民生活質素等諸多問題。隨着社會及經濟的進步,令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物質的享受愈來愈多。究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背後,人們是否一定感到快樂呢?
根據快樂經濟學,快樂是建基於關係因素。關係因素包括友誼、情感的支持、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感等。關係因素的產生源於家庭和朋友關係。在中國人的社會中,人們深受儒家思想所影響,而儒家思想本身亦提出可從不同的關係因素來令自己和別人快樂。
據論語《季氏》篇,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孔子認為朋友相處融洽,以禮待人,互相尊重,和諧的朋友交融可給我們持久的快樂。相反,「酒肉朋友」就有害無益了。同學們認識朋友的地方,自然是學校。據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認為不斷學習令人們感到快樂。我們從小就在不同階段的學校生活中,透過群體的教學活動令我們不斷學習。從學校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群體學習過程中,不僅能令我們加深了知識,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學之間友誼,使我們學得開心,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自然會令我們更想不斷學習。正如論語《雍也》篇所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能夠寓學習於娛樂,從學習中培養到興趣,自然能夠透過「學習」這個關係因素令我們「津津樂道」。
可見快樂經濟學中的友誼因素可從儒家思想提倡的「學習之道」中建立。下期仁大開講會再從儒家思想出發,談談近年新興話題「儒商」。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14 December 2020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