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7:加深同学友谊 更能学得开

作者:袁伟基博士(香港树仁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助理教授。获港大博士,撰写出版过百多篇文章,现进行港府资助的金融科技研究项目。)


传统宏观经济学衡量经济增长,大都以财富和收入作为经济与民生的指标。最近的全球趋势包括市民、学术界、智囊团和各国政府开始重新评估政策的目标,由经济增长转向民生和快乐并重为目标。经济驱动政策的缺点已经有据可寻,政策过于强调国民收入增长,会忽略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和人民生活质素等诸多问题。随着社会及经济的进步,令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物质的享受愈来愈多。究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背后,人们是否一定感到快乐呢?

 

根据快乐经济学,快乐是建基于关系因素。关系因素包括友谊、情感的支持、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等。关系因素的产生源于家庭和朋友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人们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而儒家思想本身亦提出可从不同的关系因素来令自己和别人快乐。

 

据论语《季氏》篇,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认为朋友相处融洽,以礼待人,互相尊重,和谐的朋友交融可给我们持久的快乐。相反,「酒肉朋友」就有害无益了。同学们认识朋友的地方,自然是学校。据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不断学习令人们感到快乐。我们从小就在不同阶段的学校生活中,透过群体的教学活动令我们不断学习。从学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群体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令我们加深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之间友谊,使我们学得开心,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自然会令我们更想不断学习。正如论语《雍也》篇所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能够寓学习于娱乐,从学习中培养到兴趣,自然能够透过「学习」这个关系因素令我们「津津乐道」。

 

 

可见快乐经济学中的友谊因素可从儒家思想提倡的「学习之道」中建立。下期仁大开讲会再从儒家思想出发,谈谈近年新兴话题「儒商」。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