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6:普及文化變多元 平衡創意與市場

作者:曾仲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喜歡普及文化,也喜歡了解社會。)


(Chinese version only)

 

我生於1980年代,從小就成長於各種各樣的 普及文化之間。小時候我的家人在食飯時會在 飯桌上鋪上報紙墊着,養成了我一邊吃飯一邊 看連載小說的習慣。我是家中最常扭開電視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無綫電視劇和粵語流行曲不斷走進我的生活中。還有日本動畫、漫畫、電腦遊戲等等,數着數着,由成長至今,身邊的普及文化真的數之不盡。

 

社會學是從什麼角度出發去研究我這種深受普及文化影響的生活 經驗呢?上世紀中期就一直有學者擔憂普及文化對一般人的影響。對 他們而言,這種普及文化與過去的高雅文化和庶民文化都有所不同。 高雅文化來自藝術家的創作,可以啟迪心靈與思維;庶民文化(如唱 山歌)基於民眾的自發創作,由心而發。但在二次大戰後出現的普及 文化(如電影)卻深受商業考慮影響,往往只計算盈利,內容上着重 的是如何令最多觀眾願意購票入場。

 

人性中最基本也因此最低俗的共通點︰性、暴力和愛情故事就最為 觀眾受落,也因此是電影最經常出現的主題。當時的學者稱這種普及文化為大眾文化。他們擔心,過去的高雅文化和庶民文化都會在社會中被商業主導的大眾文化排除而漸漸消失。 獨大的大眾文化會造成文化單一, 而人類文明將會因此衰落。

 

不過,後來的學者卻有不同的觀點。他們提出,高雅與低俗的分野往往並不絕對。過去的低俗(如披頭四),在今天卻成為了經典。普及文化是商業主導,發展過程中的確有粗製濫造、內 容單一的時代。但在文化工業發展成熟後,可以看到有用心 製作的作品,譬如電影《大事件》開場的6分鐘長鏡頭就是要 花盡心機和共同努力而製成的。經濟蓬勃時,市場上也可以出現 多元題材。不少優秀的創作人力求平衡創意與市場的需要, 譬如麥兜電影系列就不斷探問深奧問題(如道家思想)。 因此,人類文明並未因此衰落,只是增加了一種有利有弊 的文化形式。當中的利弊需要具體地研究才可以充分掌握。

 

今天大家認識了社會學對普及文化及大眾文化的見解,下期 仁大開講將與你討論《中華文化與快樂經濟學》。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30 November 2020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