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6:普及文化变多元平衡创意与市场

作者:曾仲坚博士(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喜欢普及文化,也喜欢了解社会。)


我生于1980年代,从小就成长于各种各样的普及文化之间。小时候我的家人在食饭时会在饭桌上铺上报纸垫着,养成了我一边吃饭一边看连载小说的习惯。我是家中最常扭开电视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无线电视剧和粤语流行曲不断走进我的生活中。还有日本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等等,数着数着,由成长至今,身边的普及文化真的数之不尽。

 

社会学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去研究我这种深受普及文化影响的生活经验呢?上世纪中期就一直有学者担忧普及文化对一般人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种普及文化与过去的高雅文化和庶民文化都有所不同。高雅文化来自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启迪心灵与思维;庶民文化(如唱山歌)基于民众的自发创作,由心而发。但在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普及文化(如电影)却深受商业考虑影响,往往只计算盈利,内容上着重的是如何令最多观众愿意购票入场。

 

人性中最基本也因此最低俗的共通点︰性、暴力和爱情故事就最为观众受落,也因此是电影最经常出现的主题。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普及文化为大众文化。他们担心,过去的高雅文化和庶民文化都会在社会中被商业主导的大众文化排除而渐渐消失。独大的大众文化会造成文化单一, 而人类文明将会因此衰落。

 

不过,后来的学者却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提出,高雅与低俗的分野往往并不绝对。过去的低俗(如披头四),在今天却成为了经典。普及文化是商业主导,发展过程中的确有粗制滥造、内容单一的时代。但在文化工业发展成熟后,可以看到有用心制作的作品,譬如电影《大事件》开场的6分钟长镜头就是要花尽心机和共同努力而制成的。经济蓬勃时,市场上也可以出现多元题材。不少优秀的创作人力求平衡创意与市场的需要, 譬如麦兜电影系列就不断探问深奥问题(如道家思想)。因此,人类文明并未因此衰落,只是增加了一种有利有弊的文化形式。当中的利弊需要具体地研究才可以充分掌握。

 

今天大家认识了社会学对普及文化及大众文化的见解,下期仁大开讲将与你讨论《中华文化与快乐经济学》。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2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