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30:粉絲選擇偶像 主動參與求變

作者:林綺雯博士(樹仁大學英國語文及文學系助理教授,也是日本藍色機械貓的粉絲。)

 

(Chinese version only)

 

近來「Mirror」和「Error」大熱受捧,不知道你是否他們的粉絲?

 

說起「粉絲」(fans),你會想起什麼?追星?尖叫?排隊?演唱會?爆買?「大唔透」?宅男?我的一位友人對粉絲的印象頗為負面:盲目、服從、不理性、拒絕社交(宅男)、逃避、不能分開幻想和現實、浪費金錢時間等等。不過,其實粉絲的行為,同時表示了一定的創意和自主性。

 

其他的先不說,偶像是粉絲們的「選擇」。你可能會反駁說:不對!偶像是被大機構財團「力捧」出來的。誠然,沒有這些財團機構,要把一個人物帶入公眾的生活有點困難;但是,每年這麼多人受機構財團力捧,但真的成功跑出的,只有寥寥幾位;君不見全民造星,最紅的(暫時)也只是第一屆的參賽者?這些成功例子,這些偶像,其實都是粉絲們「票選」出來的。粉絲們不喜歡,那人就成不了偶像;所以這是粉絲們的「選擇」。

 

再來,粉絲們不是單單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參與」、「製造」。例子不勝枚舉:遠的有粉絲不滿動畫劇情走向,寫信致製作單位以至動畫更改結局;近的有「鏡粉」自資為偶像們造勢登廣告;更不用說粉絲在同人小說(fan fiction)中,不斷改寫結局、續寫故事。這些都着着實實地展示了粉絲的參與、行動力和創造力。

 

如此看來,粉絲們所展示的,就不是簡單的盲目服從,而是主動的參與和求變。學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文本盜獵者》中就指出,粉絲們的行動很多時會把已有的界線模糊化:粉絲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他們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粉絲們所提倡和展示的,是一種鼓勵參與、分享、充滿生命力的文化。

 

或許,朋友,我們是時候把社會對粉絲的既有標籤放下,再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粉絲吧!

 

仁大開講下期是由新聞與傳理學系老師分析教與學。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25 April 2022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