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28:認識非遺保育 重視真摯情感
作者:彭淑敏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系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區、群體和個人帶來凝聚傳統歷史文化的意義,凸顯對中國文化 的傳承價值。首先,特區政府於2006年在香 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再於 2015年 5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辦事處),致力確認、保存及整理、研究、教育、推廣及傳承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辦事處設於新界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三棟屋位於古屋里二號,於1981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博物館於1987年由原來一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客家圍村重修而成,建築特色為左右對稱,建有前廳、中廳和祠堂;圍村的中央設有四間獨立的居室,而橫屋則在左右及後排建成。
非遺辦事處於2016年 6月成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舉辦展 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 廣活動,充分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近年,非遺辦事處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以推動社區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增補香港非遺清單項目調查及研究」計劃,目標為調查及研究未列入香港非遺清單的項目,按不 同項目的基本內容、進行地點及場合、歷史源流、傳承人的特 長、風格及貢獻、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徵、重要價值、傳承現況和保護及傳承遺產項目的困難等,進行精細的探究。再者,「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研究及專刊」計劃,則有助凸顯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的文化內涵、歷史沿革和傳承現況等,深入研究並搜集相關的文獻、照片及編寫,以及出版研究專刊。
現時,學生可從上述的資料認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獨特性,並可從身邊的事例出發,關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性議題,教育意義深遠。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人際關係尤 其值得關注,不少珍貴並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 目,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聯繫,富有真摯的情感。讓學生參與搜集相關資料,進而推動保育工作,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文化中的人、情、事,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仁大開講下期將由樹仁法律及商業學系老師介紹青少年調解的學問。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20 December 2021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