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19:考試主導學習 制度唯才是舉

作者:孫天倫教授(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亦為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之創辦人。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中國心理學和中國心理治療。)


(Chinese version only)

今年文憑試剛過去,相信很多考生終於可以舒一口氣。經過3年努力學習,操練試題,為的就是這一個月的數科考試。若果要追溯究竟哪個國家發明考試,中國必定在最早之列。早於公元前200年的漢代,就已有為招聘官員而建立的會試考核制度。會試以儒學經典為考試內容,以選拔兼具能力和品德,同時又符合儒學理念之人。此制度孕育了「唯才是舉」的概念,並為中國社會以考試為主導的學習模式奠定了基礎。

 

「唯才是舉」的核心原則,就是擇優而授。在古代世襲的政權下,科舉體現了公開公平的精神,亦讓有智慧、資歷和教養的人才替王室辦事。而且科舉一律公開競選,容許平民參與,考生若然金榜高中,即成為士紳,可為整個家族帶來種種優待和榮譽。從漢代至接近清末共1,300年間,科舉一直都是人民向上層社會流動的階梯。

 

正因為科舉考試很可能改變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命運,故中國人的學習偏向務實性。另外中國人的學習觀受儒家影響,強調學習目的是培養個人道德,重點在於構建面對逆境的毅力,忠誠、承擔、努力不懈等特質。中國人認為學習必然是個艱苦的過程,用以試煉個人成為君子的意志。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刻苦踏實學習的典型例子,比較為人熟悉的就有西漢匡衡的鑿壁偷光,還有孫敬懸樑求學的故事。

 

 

雖然現代中國已經沒有為了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但內地高考和本地文憑試仍滲透着濃濃的「務實」味道。考生為了考入心儀的大學努力不懈地學習和操練,因為這是通向成功的一個很直接的途徑。儘管如此,學習是多麼嚴肅的事,我們不能以成功與否去抹殺同學們的努力。要欣賞的是同學們在學習道路上的專注和堅持,在中國人的學習中,學養比能力實在更為重要。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28 June 2021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