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19:考试主导学习 制度唯才是

作者:孙天伦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亦为亚洲专业辅导及心理协会 之创办人。主要研究范畴包括中国心理学和中国心理治疗。)


今年文凭试刚过去,相信很多考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经过3年努力学习,操练试题,为的就是这一个月的数科考试。若果要追溯究竟哪个国家发明考试,中国必定在最早之列。早于公元前200年的汉代,就已有为招聘官员而建立的会试考核制度。会试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以选拔兼具能力和品德,同时又符合儒学理念之人。此制度孕育了「唯才是举」的概念,并为中国社会以考试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奠定了基础。

 

「唯才是举」的核心原则,就是择优而授。在古代世袭的政权下,科举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精神,亦让有智慧、资历和教养的人才替王室办事。而且科举一律公开竞选,容许平民参与,考生若然金榜高中,即成为士绅,可为整个家族带来种种优待和荣誉。从汉代至接近清末共1,300年间,科举一直都是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阶梯。

 

正因为科举考试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命运,故中国人的学习偏向务实性。另外中国人的学习观受儒家影响,强调学习目的是培养个人道德,重点在于构建面对逆境的毅力,忠诚、承担、努力不懈等特质。中国人认为学习必然是个艰苦的过程,用以试炼个人成为君子的意志。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刻苦踏实学习的典型例子,比较为人熟悉的就有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还有孙敬悬梁求学的故事。

 

虽然现代中国已经没有为了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但内地高考和本地文凭试仍渗透着浓浓的「务实」味道。考生为了考入心仪的大学努力不懈地学习和操练,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一个很直接的途径。尽管如此,学习是多么严肃的事,我们不能以成功与否去抹杀同学们的努力。要欣赏的是同学们在学习道路上的专注和坚持,在中国人的学习中,学养比能力实在更为重要。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6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