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16:福全街曾三不管 以樹命名新街道

作者:周子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範疇為中國近代史及香港史。


(Chinese version only)

大角咀原本是一個稱為「石峽角」的細小半島,海旁有一條名為「福全鄉」的小村落。福全鄉的範圍大約包括了今日福全街、大角咀道、通州街、界限街的部分地段。當時村民已將村內生產的農產品運到港島發賣。十九世紀中期,福全鄉旁設有中國海關碼頭。1860年後英人佔領九龍後,因該村接近中英交界,所以成為三不管地帶,賭場與娼院林立,所以該處的三條小街,稱為「三陋巷」,位置大約位於今日的福全街。

 

1871年,港英政府首次將大角咀官地拍賣,外資商人投得海邊地段,興建四海船塢;及至1888年,黃埔收購船塢,改名為大同船塢;隨後油麻地小輪公司興建大角咀船廠,外商又興建汽油庫,僱用了不少本地村民。1910年代以後,大角咀逐漸成為九龍的工業區。

 

大角咀其中一個特色是不少街名都是以植物命名。區內的埃華街、杉樹街、橡樹街、櫸樹街、榆樹街都是用植物名稱命名。埃華街(Ivy Street)是大角咀早期形成的街道。當地生長了不少常春藤,故英國人開闢道路時便稱這條路為Ivy Street,當時的港府的中文翻譯員把街名譯為埃華街。到了二十世紀初,大角咀的填海工程逐步完成,開闢了不少街道,港府便順次用植物名稱命名這些新築的街道,產生了杉樹街、橡樹街、櫸樹街、榆樹街等街道名稱。

 

戰後大角咀的填海工程仍然持續,據一些學者考證,今日的帝峯皇殿及奧海城三期所在,便是在1970年代完成的新填海區。隨着市區人口的密集化,大角咀的工業用地逐漸被改作住宅用途,19741976年間,大同船塢改建為大同新村;油麻地小輪大角咀船廠則改建為港灣豪庭。自1990年代起,港府開展西九龍填海工程,填出大片土地,興建了維港灣、凱帆軒、浪澄灣、一號銀海和君匯港多個大型屋苑,滙豐中心、中銀中心及奧海城商場相繼落成,使奧運站地區成為西九龍的主要商住區域。同時政府又在新海岸線海旁重建大角咀碼頭,碼頭風光優美,可眺望維港美景,曾被選為「全港十大日落拍攝場地」。

 

 

下期仁大開講開另一個主題,由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解釋為什麼讀中文科幻小說。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10 May 2021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