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16福全街曾三不管 以树命名新街

作者:周子峯博士(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范畴为中国近代史及香港史。)


大角咀原本是一个称为「石峡角」的细小半岛,海旁有一条名为「福全乡」的小村落。福全乡的范围大约包括了今日福全街、大角咀道、通州街、界限街的部分地段。当时村民已将村内生产的农产品运到港岛发卖。十九世纪中期,福全乡旁设有中国海关码头。1860年后英人占领九龙后,因该村接近中英交界,所以成为三不管地带,赌场与娼院林立,所以该处的三条小街,称为「三陋巷」,位置大约位于今日的福全街。

 

1871年,港英政府首次将大角咀官地拍卖,外资商人投得海边地段,兴建四海船坞;及至1888年,黄埔收购船坞,改名为大同船坞;随后油麻地小轮公司兴建大角咀船厂,外商又兴建汽油库,雇用了不少本地村民。1910年代以后,大角咀逐渐成为九龙的工业区。

 

大角咀其中一个特色是不少街名都是以植物命名。区内的埃华街、杉树街、橡树街、榉树街、榆树街都是用植物名称命名。埃华街(Ivy Street)是大角咀早期形成的街道。当地生长了不少常春藤,故英国人开辟道路时便称这条路为Ivy Street,当时的港府的中文翻译员把街名译为埃华街。到了二十世纪初,大角咀的填海工程逐步完成,开辟了不少街道,港府便顺次用植物名称命名这些新筑的街道,产生了杉树街、橡树街、榉树街、榆树街等街道名称。

 

战后大角咀的填海工程仍然持续,据一些学者考证,今日的帝峯皇殿及奥海城三期所在,便是在1970年代完成的新填海区。随着市区人口的密集化,大角咀的工业用地逐渐被改作住宅用途,19741976年间,大同船坞改建为大同新村;油麻地小轮大角咀船厂则改建为港湾豪庭。自1990年代起,港府开展西九龙填海工程,填出大片土地,兴建了维港湾、凯帆轩、浪澄湾、一号银海和君汇港多个大型屋苑,汇丰中心、中银中心及奥海城商场相继落成,使奥运站地区成为西九龙的主要商住区域。同时政府又在新海岸线海旁重建大角咀码头,码头风光优美,可眺望维港美景,曾被选为「全港十大日落拍摄场地」。

 

 

下期仁大开讲开另一个主题,由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解释为什么读中文科幻小说。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