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讀歷史不再沉悶 體驗學習令出路更廣

(Chinese version only)

 

陳一勤獻身教育事業,培養更多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不少人以為研習歷史沉悶乏味,探討的都是過去的事情,彷彿跟現在生活不接軌。其實,讀歷史的意義在於借古鑑今,借鑑前人智慧,助我們了解今天世情。陳一勤是歷史愛好者,現職中學通識教育科助教。他形容,史學訓練可以培養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思維,在剖析社會議題時更得心應手。這方面的能力不但對任教通識科有幫助,而且適用於各行各業,非常實用。

 

一勤受父母薰陶,自小對中國歷史產生濃厚興趣,特別是中國當代史。中學時代,遇上啟蒙老師令他對歷史的熱愛有增無減。「那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有趣,上課時不會照本宣科,配合不同的課題又特意準備一些歷史短片和錄音檔案給我們觀看及聆聽,令我明白到學習歷史可以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局限於閱讀書本。」一勤決定以恩師為榜樣,立志當教師,作育英才。

 

陳一勤(右一)讀大學期間成績出眾

 

整全史學訓練 多角度剖析

中學畢業後,一勤入讀香港樹仁大學(仁大)歷史系。大學給他截然不同的史學訓練,開拓了他的歷史視野。「中學歷史科的設計,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獨立成科,內容割裂,其實中世歷史互為影響。仁大歷史學課程強調中史與世史並行,互相融合,從全面角度剖析歷史。」一勤最喜歡「中國及歐洲與近代世界之構成」一科,該科正是從不同角度分析中國與歐洲之間的互動對近代世界發展的影響。多角度分析和批判思考,是史學訓練的重點所在。

一勤在學期間,曾到廣州、北京和台灣考察,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也曾經由學系安排到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實習,帶領導賞團跟學生介紹本地歷史和文化習俗。一勤直言,不少人以為讀歷史只是埋首圖書館,鑽研史書古籍,其實研習歷史的方法可以很多元化,而且相當有趣,就如在仁大實習、交流及考察等項目可學以致用,甚至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感,從現在社會實況了解更多歷史文化。

 

陳一勤認為讀史並不沉悶,而且相當有趣。

 

史學背景有助任教通識科

大學畢業後,一勤返回曾就讀的中學當助教,期望一展抱負,同時累積教學經驗。除了負責通識教育科,一勤還要兼教中史科。他形容,史學訓練培養的明辨式思維,以及搜集和整理繁複資料的能力,很適合在通識科教學上應用。目前,行內很多通識科教師都是歷史科出身。通識科其中兩個單元——「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亦跟歷史科息息相關,因此歷史科畢業生任教通識科有一定優勢。

一勤為了準備成為正式教師,利用公餘時間攻讀教育文憑,學習更多教學技巧。他又指,歷史科畢業生出路廣,除了當教師,亦可投身傳播行業和出版界,擔任記者和編輯。另外,亦可從事文化導賞工作,向公眾介紹香港歷史文化,同樣可以實踐所學。

對於有志報讀大學歷史科的學生,一勤指香港多間大學均有開辦歷史學士學位課程,然而課程定位和內容設計各有不同。學生宜深入了解和比較不同課程特色和科目組合,選讀切合自己興趣的課程。一勤表示,研習歷史毋須死記硬背,最重要是懂得分析箇中成因,了解背後的意義。

 

陳一勤小檔案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榮譽)文學士課程畢業

現於中學任職通識教育科助教


Published in Mingpao on 5 November 2020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