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勤献身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不少人以为研习历史沉闷乏味,探讨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彷佛跟现在生活不接轨。其实,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借古鉴今,借鉴前人智慧,助我们了解今天世情。陈一勤是历史爱好者,现职中学通识教育科助教。他形容,史学训练可以培养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思维,在剖析社会议题时更得心应手。这方面的能力不但对任教通识科有帮助,而且适用于各行各业,非常实用。
一勤受父母熏陶,自小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中国当代史。中学时代,遇上启蒙老师令他对历史的热爱有增无减。「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有趣,上课时不会照本宣科,配合不同的课题又特意准备一些历史短片和录音档案给我们观看及聆听,令我明白到学习历史可以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局限于阅读书本。」一勤决定以恩师为榜样,立志当教师,作育英才。
▲陈一勤(右一)读大学期间成绩出众
整全史学训练 多角度剖析
中学毕业后,一勤入读香港树仁大学(仁大)历史系。大学给他截然不同的史学训练,开拓了他的历史视野。「中学历史科的设计,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独立成科,内容割裂,其实中世历史互为影响。仁大历史学课程强调中史与世史并行,互相融合,从全面角度剖析历史。」一勤最喜欢「中国及欧洲与近代世界之构成」一科,该科正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互动对近代世界发展的影响。多角度分析和批判思考,是史学训练的重点所在。
一勤在学期间,曾到广州、北京和台湾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曾经由学系安排到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实习,带领导赏团跟学生介绍本地历史和文化习俗。一勤直言,不少人以为读历史只是埋首图书馆,钻研史书古籍,其实研习历史的方法可以很多元化,而且相当有趣,就如在仁大实习、交流及考察等项目可学以致用,甚至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感,从现在社会实况了解更多历史文化。
▲陈一勤认为读史并不沉闷,而且相当有趣。
史学背景有助任教通识科
大学毕业后,一勤返回曾就读的中学当助教,期望一展抱负,同时累积教学经验。除了负责通识教育科,一勤还要兼教中史科。他形容,史学训练培养的明辨式思维,以及搜集和整理繁复数据的能力,很适合在通识科教学上应用。目前,行内很多通识科教师都是历史科出身。通识科其中两个单元——「今日香港」和「现代中国」亦跟历史科息息相关,因此历史科毕业生任教通识科有一定优势。
一勤为了准备成为正式教师,利用公余时间攻读教育文凭,学习更多教学技巧。他又指,历史科毕业生出路广,除了当教师,亦可投身传播行业和出版界,担任记者和编辑。另外,亦可从事文化导赏工作,向公众介绍香港历史文化,同样可以实践所学。
对于有志报读大学历史科的学生,一勤指香港多间大学均有开办历史学士学位课程,然而课程定位和内容设计各有不同。学生宜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课程特色和科目组合,选读切合自己兴趣的课程。一勤表示,研习历史毋须死记硬背,最重要是懂得分析个中成因,了解背后的意义。
陈一勤小档案
‧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荣誉)文学士课程毕业
‧ 现于中学任职通识教育科助教
原载于明报(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