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碩士課程致力培育心理救兵 各司其職助人自助走出情緒低谷 精神健康心不灰

 

(Chinese version only)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設有多項科研設施,鼓勵跨學術研究,讓學生可涉及更廣領域。

 

電影《明日戰記》中有一金句:「天可以灰、地可以灰,但人不可以灰。」回想近年港人經歷着種種挑戰,尤其是漫長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節奏。面對環境、經濟、生活的轉變,精神健康可能受影響。如已有情緒困擾之人士,情况或會更嚴重,故此心理輔導和支援便成為「心理救兵」,讓「人不灰」。香港樹仁大學(下稱「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致力培育新一代的心理學專才,讓不同背景的學生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日後在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也能發揮專業所長,助情緒受困者陽光重現、走出低谷!

 

最近不少機構所發佈的港人快樂或家庭幸福感指數都較上年低,在聯合國公佈的2022年全球146個國家及地區的幸福指數排名中,香港排名81,較2021年下跌了4位。多項調查更顯示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較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還有年輕一代在疫情下所面臨的又是什麼挑戰呢?

 

青少年可因環境變化影響情緒健康 生涯規劃可助提高幸福感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課程總監張偉良博士指新冠疫情打斷了學生恆常的學習及生活模式,「網上授課成為了新常態、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即使重投校園,也需重新適應……這些現象都容易令青少年產生種種不安,若未能適時地紓緩及排解,會增加出現焦慮及抑鬱情緒的機會。」

 

不少港人家庭已前往或計劃於香港以外的地區或國家工作生活。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副系主任、遊戲治療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總監周德慧博士指出,移民同樣令年輕人感到迷惘。「不乏移民家庭未有周詳安排,突然要面對陌生的環境,成年人擔心新生活帶來的壓力,孩子更是無奈!或有家長選擇提早送子女出國升學,然而孩子未必做好留學、離開朋輩等的心理準備。」即使是留在香港,孩子同樣要面對好友移民,不知何時再聚的失落感。青少年一旦情緒受困,身心健康難免受到影響。

 

張博士在疫情期間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副學位課程學生如果有較高的職業身分認同(vocational identity),會傾向於有較高的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及較低的焦慮和抑鬱情緒。由此可見,生涯發展不但對青年學生的前途有幫助,而且與他們的幸福感相關。

 

輔導心理學家 幫受助者重塑人生方向

要懂得愛自己、照顧自己、接受自己,才能關顧身邊人。輔導心理學是四大心理學專業範疇之一。輔導心理學家既擁有心理學知識,同時亦懂得配合運用不同的輔導技巧,助受困者發展幸福感。張偉良博士指,生涯發展及規劃相當重要,學生沒做好生涯規劃,以致未能確立職業身分認同與方向,在疫症下希望感較低,壓力亦相對較高。

 

他舉例,在敘事取向生涯輔導過程中,輔導心理學家會透過生涯建構訪談方法,引導受助者從「反思自己的角色模範」、「喜歡的雜誌」、「電視節目」、「故事」及「成長經驗」等方向,來協助他們找出自己的生命主題,從而建立人生方向,並建構自己的生涯故事。

 

周德慧博士十分認同地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舞步。遇上疫情和不能預期的改變時,如同經歷地震。做好生涯規劃,就有清晰的方向,就可以在地震時,不會自亂陣腳,仍然可以在震蕩的地板上堅持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舞蹈翩翩起舞。 」

 

心理救兵在身邊 多項介入方法助走出陰霾

當情緒受困,青少年可有途徑尋求協助?張偉良博士指香港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及不少關注精神健康的機構團體,都努力教育社會提高精神健康意識,讓受情緒困擾的人士包括青少年懂得主動尋求協助。社區亦增加了支援途徑和資源,包括志願機構提供的求助熱線、增派學校社工、大學輔導員及心理學家處理個案等。若遇到情况嚴重者,則轉介予不同專業人士跟進。

 

周德慧博士補充,心理學家會因應受助人的個別情况,以不同的介入手段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表達性藝術治療、遊戲治療、心理輔導等處理個案。以表達藝術治療為例,治療師會與求助者建立信任關係,在安全的環境中,幫助當事人透過藝術創作尋找內在資源,提高自我認同和自我效能感。治療師會完全尊重當事人的步伐(pace)。通常當事人會慢慢藉助藝術體驗表達及整理不快的經歷,紓解心結,並重新理解和療癒經歷不幸的自己。

 

以香港青少年抗逆力作跨學科研究探討

青少年容易感到壓力或受環境影響,原因可能是其抗逆力不足所導致。抗逆力是人在經歷危難後,能夠重新振作的能力。抗逆力較高的人能積極和正面地面對困難、失敗和挫折。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總監周德生博士稱,抗逆力的形成涉及多層次因素。青少年在不同的環境系統例如家庭、學校和工作地方都扮演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他們在多層次的集體衝擊下建立抗疫力,亦依靠老師、社工和朋友等「支援鏈」幫助他們抵抗衝擊。

 

他透露,仁大已獲研究資助局撥款約530萬港元作為期3年的抗逆力研究,由仁大的輔導及心理學系學者主導,與其他學系如社會學系、經濟及金融學系的學者攜手合作,透過問卷調查追蹤不同年齡層的受訪對象,配合焦點小組、腦神經實驗及大數據分析等,探討不同系統是如何影響抗疫力的建立。仁大心理學碩士課程學生亦可參與,藉此學習各類研究方式和這個重要的心理學課題。

 

 

10.27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講座+課程諮詢

如何透過表達藝術為青少年處理精神健康?想進修心理學知識應用於工作層面又或是發展相關事業?又或是成為專業輔導心理學家或遊戲治療師協助有需要的人士?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將於10月27日(四)舉辦相關主題講座,屆時研究院各課程總監更會即場解答問題,為有志進修心理學課程人士,詳細講解課程內容,讓他們更了解畢業後的升學和就業出路等。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3大碩士課程 吸引不同背景者報讀 冀以專業助人

港人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備受關注,大眾除了提高尋求協助的意識外,亦愈來愈多人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希望掌握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處理及治療情緒困擾的介入方式,以及預防患上情緒疾病。上屆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3大碩士課程:「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及「遊戲治療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的學生人數均有所增加,相信學生冀以專業知識來使受助者由「他助」能變成「自助」。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於今年7月舉辦「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兩岸四地心理輔導學專業人士首次以線上和線下方式同步交流學術心得、分享實戰經驗。

 

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知識涉獵面廣 打開心理學專業之門

周德生博士指, 「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的畢業生, 可申請成為香港心理學會(HKPS)會員;也可進修其他心理學碩士或博士課程, 累積指定的相關工作經驗後, 便可投身輔導心理學家、臨牀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家行列。

 

以往報讀者以在職教師及社工佔多,但近年多了來自其他背景的申請人報讀此課程,如工程師、視光師,亦有學生任職於天文台等。學歷方面,有學生擁有數個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學生的修讀目的包括滿足個人興趣、為了解人類心理行為,也有部分學生打算轉行從事心理諮詢工作。

 

上述課程設有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當代心理學等主修科目,並提供教育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異常心理學、諮詢及心理治療等選修科,學生更可學習各種研究和分析方法,打好心理學基礎。「學生可透過選修科,涉獵HKPS 4大專業範疇的知識,有助鎖定日後的專業方向。」

 

周德生博士分享,學生一般對學習心理症狀最感興趣,老師亦會分享真實案例,讓同學了解如何應用有關技巧,以解決所遇到的難題。學習困難呢?「學生一般認為研究方法及統計學較難掌握,老師會由淺入深,讓學生容易跟上學習進度。」

 

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本地唯一培訓輔導心理學家的認可碩士課程

有志成為輔導心理學家者可透過報讀本地唯一的「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課程。張偉良博士說,今年報讀人數勝去年,他們都有志於成為輔導心理學家,懷着服務大眾的心來報讀此課程。

 

課程參考本港及國際輔導心理學家專業訓練標準來設計,採用科學家—實踐者(Scientist-Practitioner)模式,從知識研習、研究方法及輔導技巧3方面培訓輔導心理專才,有助學生結合理論、應用及研究知識。課程有4個專業範圍,即伴侶及家庭輔導、學校輔導、職業生涯輔導及精神健康輔導供學生選擇,亦會教授不同輔導學派及相關輔導技巧。

 

「輔導心理學家不但要具備專業知識,也要有同理心、懂得聆聽,自我反思力強,並能從事研究,繼續發展這個學科。」由於服務對象來自不同年齡群,課程會安排學生接受1100小時的校內及校外實習培訓,吸收不同的輔導經驗。課程更致力加強與內地、台灣、澳門三地大學的專業交流合作,為學生日後提供更多元的實習機會。

 

畢業生在累積一年與輔導心理學有關的工作經驗後,可向香港心理學會(HKPS)申請成為專業輔導心理學家。張偉良博士坦言,社會對輔導心理學家需求大增,有學生實習時已受到實習機構賞識,畢業後獲聘任。目前輔導心理學家較多受聘於學校、大學輔導中心、社福機構,亦可私人執業。畢業生在不同範疇提供專業輔導服務,其中包括精神健康、個人成長、伴侶關係、兒童家庭、生涯規劃及成癮行為等。

 

遊戲治療社會科學碩士:全港首辦遊戲治療碩士課程

小朋友玩遊戲,一點也不「兒戲」,實質是另類良藥!周德慧博士表示,遊戲是兒童的語言,遊戲治療師會透過遊戲作為治療媒介,走進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從而協助他們一起面對他們的情緒、行為及發展等問題。有見近年遊戲治療在港逐漸普及,但本港註冊遊戲治療師不足百人,實在難以應付日漸增加的服務需求。

 

仁大推出全港首個「遊戲治療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希望培訓更多兒童心理輔導專才,助他們踏上遊戲治療師的專業路。「課程吸引不少老師、社工、具輔導工作背景者報讀,希望透過所學能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加強輔導成效。」

 

上述課程邀請了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及Deakin University的遊戲治療碩士課程負責人參與學術評審工作,力求課程達到國際水平。內容涵蓋兒童精神病理學、輔導技巧,以及不同學派的遊戲治療方法等,讓學生裝備遊戲治療師必備技能之餘,更能填補香港在遊戲治療研究的空白,為學生日後攻讀博士學位鋪路。

 

學生需接受360小時的實習,包括100小時的臨牀時數、25小時的國際認可註冊遊戲治療師的專業督導。周德慧博士稱,當畢業生累積250小時遊戲治療實務經驗、25小時督導及具備800小時有關精神健康輔導實務經驗等臨牀實踐要求後,便可向香港遊戲治療協會(HKAPT)申請註冊認證為遊戲治療師。

 

非心理學背景畢業生分享:興趣出發 拾級成為輔導心理學家

大學本科並非主修心理學的宋均傑(Marco),對心理學的興趣始終不減,透過仁大的「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起步,培養了對輔導的濃厚興趣,繼而修畢「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課程,希望能學以致用,幫助心靈受困擾者。

 

他分享仁大的學習生活,師生關係融洽,教授們適時的提點尤其重要,令他印象猶深的是他曾被一位資深教授在課堂上嚴厲批評,及後才明白這經歷是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學習過程所獲益的不局限於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我十分感謝那位教授的教誨及培育,令自己的人生有所得着。」

 

攻讀心理學哲學博士 亞洲區輔導心理學研究發展富潛力

已成為輔導心理學家的Marco,現正攻讀仁大的「心理學哲學博士」課程,他認為,亞洲區在輔導心理學的研究,或較西方國家遲起步,然而極富發展潛力。「以往大眾會覺得,輔導服務是專為有精神問題者而設。現時則有所改觀,估計受近年疫情影響,自處的時間及機會增加,很多人較以往更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想法及情緒,並就自己面對的問題尋求協助。」

 

作為轉戰心理學專業發展的「過來人」,他認為「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及「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課程,能讓非心理學本科者提供從事心理學專業的途徑,前者有助取得修讀各大院校專業心理學碩士課程的入場券;後者則是成為輔導心理學家的唯一本地途徑。

 


Published in Mingpao JUMP on 21 October 2022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