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 20:受打擊再站起 學會應付逆境
被訪者介紹︰周德生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教學發展總監、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尹周玉芬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助理總監。研究興趣包括自我控制及動機心理學、個人及人際關係等。)
(Chinese version only)
「生命,並不在乎你可以作出多重的攻擊,而是在於,你,可以承受多重的打擊,並且再次站起來向前走。」("It's not about how hard you hit. It's about how hard 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How much you can take and keep moving forward.")這是拳王洛奇對兒子的一番肺腑之言,既適用於擂台,也適用於人生。
在擂台上,捱打的能力與攻擊的能力同等重要。在人生的擂台上,成敗也往往取決於應付逆境的能力。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否在壓力中保持身心健康,在逆境過後谷底反彈,甚至在創傷中學習和成長。這亦正正是心理學所說的抗逆力(resilience)。
要認識抗逆力,其實未必要查經據典。只需看劍神張家朗,在奧運八強如何絕地反擊,在落後14比9時連追6分,這便是抗逆力的展現。大家細想一下,在金牌背後,運動員要捱過多少苦練挫敗,才有台上的風光?大家再看看現在舉行的殘疾人奧運會,一眾健兒能克服身體缺陷,在運動場上發揮超人水準,又何嘗不是抗逆力的表現?
最近兩年隨疫情而來的是無數逆境。從健康、社交,到就業、求學,無一不受疫情威脅。但環顧四周,我看見的是驚人的抗逆(疫)力。學校師生迅速學會使用各式各樣的網上教學軟件,社會大眾同心合力提高衞生意識,抗疫同時抗逆。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抗逆力從何而來?心理學界研究這個課題數十年,多半的研究是集中於單一系統(例如個人思考模式,家庭溝通模式等等)。
直至近年,學術界才開始探討不同層面(如個人、家庭、經濟、社會、文化)的因素如何共同影響抗逆力的形成。樹仁大學的尹周玉芬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近年成立,我們的重點項目便是研發多系統抗逆力指數(Multisystem Resilience Index),讓社會大眾對抗逆力有更全面的理解。
無論在奧運的擂台或是人生的舞台,都有人受打擊後一沉不起,亦有人在逆境中艱苦奮進,在危難中茁壯成長。你,會選擇做哪一個?
Published in Hong Kong Wen Wei Po on 6 September 2021 (Chine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