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仁手记 20:受打击再站起 学会应付逆境
被访者介绍︰周德生博士(香港树仁大学教学发展总监、辅导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及尹周玉芬跨学科循证实践及研究中心助理总监。周博士研究兴趣包括自我控制及动机心理学、个人及人际关系等。)
「生命,并不在乎你可以作出多重的攻击,而是在于,你,可以承受多重的打击,并且再次站起来向前走。」("It's not about how hard you hit. It's about how hard 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How much you can take and keep moving forward.")这是拳王洛奇对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既适用于擂台,也适用于人生。
在擂台上,捱打的能力与攻击的能力同等重要。在人生的擂台上,成败也往往取决于应付逆境的能力。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能否在压力中保持身心健康,在逆境过后谷底反弹,甚至在创伤中学习和成长。这亦正正是心理学所说的抗逆力(resilience)。
要认识抗逆力,其实未必要查经据典。只需看剑神张家朗,在奥运八强如何绝地反击,在落后14比9时连追6分,这便是抗逆力的展现。大家细想一下,在金牌背后,运动员要捱过多少苦练挫败,才有台上的风光?大家再看看现在举行的残疾人奥运会,一众健儿能克服身体缺陷,在运动场上发挥超人水平,又何尝不是抗逆力的表现?
最近两年随疫情而来的是无数逆境。从健康、社交,到就业、求学,无一不受疫情威胁。但环顾四周,我看见的是惊人的抗逆(疫)力。学校师生迅速学会使用各式各样的网上教学软件,社会大众同心合力提高卫生意识,抗疫同时抗逆。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抗逆力从何而来?心理学界研究这个课题数十年,多半的研究是集中于单一系统(例如个人思考模式,家庭沟通模式等等)。
直至近年,学术界才开始探讨不同层面(如个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如何共同影响抗逆力的形成。树仁大学的尹周玉芬跨学科循证实践及研究中心近年成立,我们的重点项目便是研发多系统抗逆力指数(Multisystem Resilience Index),让社会大众对抗逆力有更全面的理解。
无论在奥运的擂台或是人生的舞台,都有人受打击后一沉不起,亦有人在逆境中艰苦奋进,在危难中茁壮成长。你,会选择做哪一个?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