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和道上 學生為本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黃志涵

 

作者簡介:黃志涵於1971—1974年出任樹仁書院註册主任及社會學系講師。其後任職香港政府統計處。1988年移民加拿大,就任安省政府流行病專家。黃先生喜好寫作,曽以筆名夏侯燊為《信報》撰寫「港事知多少」專欄,移民後亦先後於《資本雜誌》、《九十年代》、《城居周刊》及《崇基校友》、《金文泰1962》網站發表不少文章。

 

 

樹仁書院中六班的主任是鍾健榮先生,一些學生和家長以為他是鍾期榮校長的弟弟。其實健榮和鍾校長非親非故,他畢業於培正中學後,赴加拿大完成學士及碩士學位,剛於1971年夏天回港找工作,他沒有香港的教育文憑,也缺乏在港的教書經驗,校長和他面談後,知道他為人正直純品、學有專長、具教育熱誠,所以立即授以重任。校長用人唯才,不需任何人事關係的作風,在創校初期即已確立。

 

中六是文科班,除了由健榮教數學外,沒有理、化、生等科。其他各科老師陣容相當强大。中、英兩科老師由校長親自選聘,地理、西史、中史、經濟及公共事務(EPA) 由我情商一批在其他中學教書的中大校友相助,每周來校兼職教幾堂課,他們都是資深的中學老師,教學很有心得,甚得學生擁戴,尤其 EPA一科, 由當時正修讀中大 MBA 學位的羅富昌授課,學生甘願在周六下午上課,也不走堂,其後考公開考時,這些學科的合格率都很高,還有不少考得優良成績。

 

中六學生與大專部較年長的學生同用一細小校舍,沒有操場、小食部或休息室,所以開始時頗不習慣,幸好開課後便即感受到校長對他們的重視和關心、班主任的悉心照顧、各老師的諄諄善導和大專同學的友善態度,全班很快便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除少數學生赴美加讀中學而中途離校,大部分同學都勤奮地完成中六學習,一部份更直接升上大專部,其後成為樹仁學院的早期畢業生。

 

成和道校舍的校務處設在主層,在學校大門左側,是開放式設計,擺放着九張寫字枱,校長的一張較大,背靠着牆壁,可以看到其他各人的座位。房門的一邊是一扇大玻璃櫃枱,可看到大門和大廳的活動,而學生也可在這櫃枱外,向校務處的職員詢問和商討學業情况。每天早上,校長如不在大門看着學生回校,便坐在櫃枱前的高櫈,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和有否遲到,通過每天觀察,校長不久便「認得」很多學生,使他們感受到校長的關心。

就在校長認得學生的同時,註册處的幾位同事卻已「認識」全部學生,靠的是「人腦」。健榮主任記熟每一中六學生的姓名、組別和所讀科目;我則記熟日、夜校六系,一、二年級學生的姓名、系級、修科和中期試不合格科目;我的助手譚美寶更厲害,她連學生的學號也記清楚。有學生來櫃枱詢問時,美寶一開口便說出他們的姓名、學號、系級,使學生驚訝,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已入了校方的特別名單。其實這都因為同事以「學生為本」,大家都以「心」工作,所以校務處雖然只得七位同事,卻能應付日、夜校繁重的校務行政和一切雜務。

 

大專部學生在成和道校舍上課。

 

胡校監這時期經常來校務處巡視,他是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家,非常關心和愛護學生。當時註册處和各學系取錄學生都有一定的最低標準,曾有兩三次,校監為落選的申請人求情,他說:「我們開辦樹仁就是要向年青人提供讀書上進的機會,你們應該盡量幫助,而非拒絕他們 。請你重新考慮這申請,好不好?」所以,當年校監雖沒有親自授課,但學生都喜歡和他接近,和他談話交流,漸漸都聽得懂他的蘇浙國語和北腔廣東話。

 

第一學年開始時,校長每天一早從中半山住所駕車回校,成和道校舍是一座幽雅的三層洋樓,大門前是一條僅容一車的車道,其實也算是洋樓的車房,這車道剛好能泊校長的車,本是很方便的安排,但校長不久便察覺,泊了車使學校的入口變得狹窄,有礙同學返學放學,於是便放棄駕車,寧願每天多花時間,以計程車代步,增加了自己的不便。這不又是以「學生為本」的明證嗎?

 

大專部學生在成和道校舍上課。


2013年12月3日 | 資料來源:樹仁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