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29:先處理心情 再調解事情

作者:呂哲盈博士(樹仁大學法律及商業系系主任及助理教授,致力調解及跨學科研究。)


 

筆者有幸去年獲邀為律政司舉辦的調解徵文比賽的評審之一,比賽主題為「調解:聆聽、對話及解決爭議」。審閱中學生的文章後,對他們眼中的調解也有一番領會。

 

聆聽及對話這題目定調鮮明,為年輕人對調解的認識展示了一個主要的方向。作品中不乏闡述調解的道理,譬如說賢者善聽、運用同理心、待事正面包容等;當中舉出的例子也顯示了年輕人面對衝突和糾紛的經驗,指出應冷靜面對,心平氣和,共同找出問題所在,再想辦法。更有突破性的前瞻想法:以人工智能做調解,比人類更能做到公正不阿,不為情緒所牽引。年紀輕輕就能有這般見地,的確難能可貴。

 

認識調解的道理是一回事,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就以用心聆聽為例:撫心自問,人家向你嘮嘮叨叨地訴說煩惱或爭拗時,你的腦袋在想什麼?在想怎麼回應?在尋找一個答案?在想如何勸解?有這些想法正常不過,因為我們的大腦懂得自動在我們的經驗中尋找最好的答案,為我們片刻解除危機。當你將心裏的意見說出來,滿心歡喜的認為這樣就是用心聆聽,更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際, 你會發現,對方可能會立刻否定,甚或變得更情緒化,怒不可遏。

 

調解員常言:先能處理心情,才能處理事情。要明白如何處理人的感受、情緒,箇中大有學問,除了知識上的認知,更需要累積待人接物的經驗,才能沉澱出一份穩重的處事智慧。

 

說到調解的學問,由於以調解員為職業的多為律師,可能讓大家認為當調解員必須有律師資格,或者有法律知識底蘊。這個想法無可厚非,因為法律知識用於處理糾紛中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法律專業知識,筆者相信跨學科的知識也同樣重要,譬如說要了解一個人的情緒,讀過心理學、社工、輔導的學生一定有比較好的基礎。 年輕人要積累經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從讀書開始慢慢一點一滴的累積智慧吧!

 

相信不少青少年也有偶像,成為「粉絲」,仁大開講下期由樹仁英文系老師與大家研究「粉絲」。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