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29:先处理心情 再调解事情
作者:吕哲盈博士(树仁大学法律及商业系系主任及助理教授,致力调解及跨学科研究。)
笔者有幸去年获邀为律政司举办的调解征文比赛的评审之一,比赛主题为「调解:聆听、对话及解决争议」。审阅中学生的文章后,对他们眼中的调解也有一番领会。
聆听及对话这题目定调鲜明,为年轻人对调解的认识展示了一个主要的方向。作品中不乏阐述调解的道理,譬如说贤者善听、运用同理心、待事正面包容等;当中举出的例子也显示了年轻人面对冲突和纠纷的经验,指出应冷静面对,心平气和,共同找出问题所在,再想办法。更有突破性的前瞻想法:以人工智能做调解,比人类更能做到公正不阿,不为情绪所牵引。年纪轻轻就能有这般见地,的确难能可贵。
认识调解的道理是一回事,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就以用心聆听为例:抚心自问,人家向你唠唠叨叨地诉说烦恼或争拗时,你的脑袋在想什么?在想怎么回应?在寻找一个答案?在想如何劝解?有这些想法正常不过,因为我们的大脑懂得自动在我们的经验中寻找最好的答案,为我们片刻解除危机。当你将心里的意见说出来,满心欢喜的认为这样就是用心聆听,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际, 你会发现,对方可能会立刻否定,甚或变得更情绪化,怒不可遏。
调解员常言:先能处理心情,才能处理事情。要明白如何处理人的感受、情绪,箇中大有学问,除了知识上的认知,更需要累积待人接物的经验,才能沉淀出一份稳重的处事智慧。
说到调解的学问,由于以调解员为职业的多为律师,可能让大家认为当调解员必须有律师资格,或者有法律知识底蕴。这个想法无可厚非,因为法律知识用于处理纠纷中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法律专业知识,笔者相信跨学科的知识也同样重要,譬如说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读过心理学、社工、辅导的学生一定有比较好的基础。年轻人要积累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从读书开始慢慢一点一滴的累积智慧吧!
相信不少青少年也有偶像,成为「粉丝」,仁大开讲下期由树仁英文系老师与大家研究「粉丝」。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