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17:恐懼外星襲地球 科幻小說助思危

作者:何嘉俊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畢業於中文大學中文系,研究興趣為中文科幻小說、台灣文學等。


假如有一天,太陽系不再宜居,人類會如何應對?或許有人會研發火箭,像伊隆·麥斯克(Elon Musk)那樣,帶着富人前往其他星系;或許也有人離不開地球,索性將地球變做飛船,搬家似的遷移到別的星系,哪怕耗盡世上所有人力物力。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就在其短篇作品《流浪地球》中提出了後者那種想像。

 

不但如此,劉氏聞名中外的長篇作品《三體》,更進一步設想人類逃不出去的險境。假如在浩瀚宇宙,比人類世界更高等的文明確實存在,而他們決意殖民地球,人類又有何對策?作者結合科學和社會學等範疇的理論,提出「黑暗森林法則」,讀之使人沉吟深思。居安思危,是讀科幻小說的重要意義之一。

 

優秀的科幻小說對於危機的想像,絕非無病呻吟,反而往往指向時事,引領讀者關心現實社會。科幻文學批評家蘇恩文(Darko Suvin)就認為,科幻小說描寫的是擬換的現實(alternative realities)。通過各種文學技巧,作家虛構一個與現實世界異中有同的平行時空,從而引領讀者作比較聯想,重新認識當下社會。

 

就以《三體》為例,讀者當然可以按照字面,將故事解讀為人類對於外星人來襲的恐懼及其對策。然而,對世界歷史和國際政治稍有認識的讀者,似乎也可從中看出,小說隱指帝國主義與當前國際政治關係的意涵。小說當中,人類那種為求生存,不設道德底線的想法從何而來?就來自小說家設想的,只能拚個你死我活,這種零和遊戲的語境之中。

 

據說,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愛好此書。由此看,閱讀中文科幻小說,思考這種文類為何愈來愈受關注,對於我們了解當代中國思想,乃至世界文化動向,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廣闊文化視野,除了閱讀中文科幻小說外,研習漢語經典英譯本也有幫助,下期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將為大家解說。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