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學院與香港高等教育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 編者按:本文寫於1998年。 ]

 

樹仁學院於一九七一年以異軍突起的姿態,闖入香港高等教育圈,像石縫中的一粿種子不斷成長,寫下了香港教育史中尚無先例的一頁,而其執於教育理想的不屈不撓精神,堪為來者示範,茲扼要析述如下。

 

 

I. 樹仁學院的創校及發展背景

 

樹仁學院創校當時,香港尚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教育的特色:一是愚民政策,一是精英政策。小學六年不讀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數典忘祖,致使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根本不知自己是同文同種的黃炎子孫。而直到五十年代末,只有一所香港大學獨領風騷,六十年代初始有中文大學之設。至七十年代初,香港適齡人口能獲入大學攻讀者平均不足百分之二,致使盈千上萬預科畢業生被迫失學,徬惶無告,情況堪虞。富家子弟每多放洋留學,造成人才與資金的雙重損失,令人關注。

 

 

有鑑及此,當時名大律師胡鴻烈博士及教育家鍾期榮博士激於同情惻隱,欲對被迫失學者加以援手。又正逢國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胡鍾二人為典型的中國書生,深受中華文化薰陶。其後又留學歐洲,飽嘗西方文化滋潤啟示。一腔熱血,報國無由。慕古思賢,憂時憂國,咸信興絕學於當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應有之壯志,故不避萬難,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負起在海外復興中華文化之重任,來推行仁者教育,以培養明德親民的仁人君子,於一九七一年遂聯手創立樹仁。

 

 

(一) 創校目的有三

 

(1) 緩和當時大專學位嚴重不足之困境,為有志升學之中六畢業生提供高等教育;

(2) 發揚中國文化,以儒家教育思想為辦學宗旨,推行仁者教育;

(3) 吸收西方文化,配合社會需要,為本港社會培植人才。

 

因辦學認真,確能符合本港社會需要,發展迅速,已逐步與美國路易西安納州東北大學、三藩市大學、加拿大康可第大學 (Concordia University, Canada) 等建立學術合作。並於一九七五年完成評審,七六年初獲港府認可為依專上學院條例註冊之第二所專上學院。

 

 

(二) 寧拒經援,堅不改制,銳意發展

 

一九七八年九月,港英發表「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建議三間認可的專上學院 (浸會、樹仁、嶺南) 改行「二二一」制(註一),給予經援。唯樹仁則寧棄經援,堅持四年學制。理由為 (1) 大學四年學制乃世界主流,平衡發展,較易實現教育理想;(2) 將完整的四年學制分割為三截,互不關連,恐降低學術水平;(3) 樹仁已建立有國際學術合作關係,一旦改制,恐影響已有的成就與發展,影響學生海外升學。(註二)

 

樹仁因不跟港英政府的路線走,意識到將來可能困難重重,故決定向國際學術邁進,以求提高學術水準,自創特色,作為今後發展的方向。並先後成為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會會員,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會員。一九七九年與美國東北大學合作在港開設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一九八一年與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合作,在樹仁開辦社會工作碩士(MSW)學位課程。一九八五年起,開始與國內大學交流合作,先後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合作,開設法律本科學士學位教育、中國民法、國際法、經濟法、國際經濟法、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史、國際金融、新聞學、社會學等碩士課程十項;另與英國格萊摩根大學、列斯特大學、史特靈大學、澳洲渥倫崗大學合作,開設法律、會計、經濟、英語為第二語文、商業學等學士學位課程五項,使樹仁學院校譽躍起。

 

 

(三) 備受港英政府不平等對待

 

儘管樹仁有種種驕人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讚賞,但並不改變港英政府一向冷眼相看編入另冊的歧視態度。早於一九八一年十月,「港府公務員薪俸檢討第一次報告書」公佈,建議將行政主任、中文主任等入職要求,從原為文憑持有人提高至大學學位。八二年更將原為四年社工文憑生而設的「社會工作見習主任」 (Cadetship Scheme) 取消,將原起薪十七點降為十四點,以貶低樹仁社工文憑。(註三)

 

一九八八年六月,「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發表,建議劃一大專收生為中七畢業生,及學士學位課程修讀年期劃一為三年。並於一九八九年由行政局通過(註四),迫使中大四改三,使香港教育制度從此統一,完全與英制看齊,並使英式教育得以在港生根延續。

 

一九八九年港督施政報告宣佈至一九九四—九五年,將擴大增加大學學士學位課程一年級名額達一萬五千個。樹仁校方即與教育統籌司接觸,表示願參予擴大學額計劃。但教育統籌司延至一九九○年二月尾始復函校董會及學生會,略謂從現時至一九九四—九五年不適宜將樹仁納入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拒予接納,欲斷絕其生源以消滅於無形。

 

樹仁迭經重創,更激發其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提高學術水平,面向國際,發展更多學術合作。並自籌資金,完成歷時九年的艱巨建校工程,得以擁有十二層樓的自建新校舍及全部現代化嶄新設備應用。其後更以五年施工,於現校舍側建成十九層之圖書館綜合大樓,於一九九五年正式啟用,使樹仁的發展邁入新旅程。

 

 

II. 樹仁學院的教育宗旨和理想

 

樹仁學院的創校宗旨是本儒家的教育思想,志在推行「敦仁博物」的校訓,培養有志青年之全面知識及完善人格,以切實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樹仁」是一項時代使命,乃中華兒女所要共同實現的理想和抱負,即下列三項:

(1) 提倡人文精神,發揚學術自由,解放自我,創造「人」的價值。

(2) 重振德性,樹立仁風,以實現「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仁者襟懷。

(3) 發揚中華文化及調和中西文化,並不斷向國際學術邁進。

 

 

「大學」篇中,開宗明義揭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我國數千年來孜孜不息追求的教育目標,也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最高原則。「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孟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且建立和發展了豐富的人生哲學,由是而標示了正確的人生觀和「為學」與「作人」的關係。樹仁學院既以宏揚中華文化為職志,自會契而不捨地向此努力。「樹仁學院學則」規定了學生生活簡則作為指導,對學生要求嚴格,並由校長至教師皆以身作則,對學生示範。經二十七年來不斷教化,使樹仁校風傳統獨樹一幟,為社會所稱道。例如一九八五年社工系校友廖業允為搶救失足落水的學童,捨身跳入水塘被洪水衝走(註五),樹仁學院乃以其名設紀念獎學金以誌之。一九九六年社工系校友冼麗絲在加拿大熱心義工,榮獲全市「促進種族和諧獎」(註六),為華人爭光,均充分體現了樹仁精神於當今。

 

 

III. 學院現況及特色

 

樹仁學院分日、夜組二部,設文學院、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三院,共十三學系,並有國際學術合作部,管理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十八項,現以簡圖表示如下:

 

本校現設下列各院系

 

國際學術合作課程十八項:─

(1) 美國路易州東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課程 (MBA)

(2) 美國阿拉巴馬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學位課程 (MSW)

(3) 北京大學法律本科學士學位課程

(4)-(10)

(11)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課程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碩士課程

(13)-(14) 英國格萊摩根大學法律學(榮譽)、會計學二項學士學位課程

(15) 英國列斯特大學經濟學(榮譽)學士學位課程

(16) 澳洲渥倫崗大學商業學學士學位課程

(17)-(18) 英國史特靈大學英文為第二外語學士、碩士 (Msc) 學位課程

 

 

學院本身現有學生約二五○○名,合作課程約共有一○○○名。學院文憑亦獲專業團體承認等同學位,在專業考試中給予豁免若干考試卷的優待。如英國檢定會計師特許公會 (ACCA)、英國特許秘書及行政人員公會 (ICSA)、英國律師公會 (Law Society in England)、英國國際會計師公會 (AIA)、英國管理會計師公會 (CIMA)等均批准給予樹仁會計系、工管系畢業生豁免考試七至十二張考卷,使樹仁畢業生能通過考試,取得專業資格,在港執業會計師、大律師、律師的頗多。樹仁畢業生亦可申請直接入英美澳各大學研究院深造。英美各著名大學如威域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白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哈佛大學等,均接受樹仁畢業生修讀碩士或博士,學成回港服務者亦眾。故樹仁學院文憑早已獲國際承認等同學位,事實上除本港外,樹仁學院在國內外均普遍受到與大學相同的對待。唯在香港,所有大專皆由政府資助,行三年學制,均可頒授學位。而樹仁行四年制,收生標準亦與所有其他大專完全一樣均中七 (F7) 畢業生,郤不許頒授學位,亦不准正名為大學,並依法例文憑起薪要比學位低五個薪點,若干職位入職要求為學位,文憑生根本無法問津,更無法與大學生平等競爭。此種不公平有悖常理的怪現象,恐怕是全世界唯香港獨有的奇聞。

 

但樹仁學院自力更生,經長期艱苦奮鬥,已創出了自己所獨有的特色,計如下:

 

(1) 是本港政府認可唯一行四年制的私立大專院校。樹仁寧拒經援,不為權勢利誘所動所移所屈的精神(註七),充分表示出中國士大夫的氣節,也可說是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2) 提倡中華文化,推行仁者教育,重學生人品薰陶,數十年如一日,故能校風純樸,獨樹一幟。

(3) 最早與國內著名大學學術交流合作,北上取經,自成一體,特別是借助於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學人文精神,在本港提倡人文教育,發揮弘揚中華文化之使命,影響深遠。

(4) 也最早與美、英、澳等大學學術合作,設立多種學士及碩士課程,提供多元化高等教育之機會及選擇予本港學子,以補政府資助大專之不足,有利海外進修深造,吸收西方文化精華,促進中西文化調和融,切實迎合本港社會之實際急速變化。畢業生均能所學所用,服務社會,對本港長期穩定繁榮及回歸,已作出了一定貢獻。(註八)

(5) 樹仁由於未受任何政府資助,純私人辦學,故能保持獨立自主,學術自由,有利學生追求真理。

(6) 樹仁亦因私人資力所限,不能像其他受資助的大專運用大量公帑,以維持龐大之架構,重床被,流於官僚主義作風,荒時廢事。樹仁則精簡、嚴明、靈活,力求高效率高水準,故能不斷更新,與社會同步發展。

 

 

IV. 當前香港高等教育的積弊

 

正因為香港一向推行殖民地教育達一百五十餘年,雖表面一片蓬勃,多采多姿,但其遺毒甚深,即以高等教育而言,亦不免有下列種種流弊:─

(1) 急功近利,充滿功利色彩:在英國統治香港下的殖民地教育,根本沒有一個全面的長遠計劃和目標。且因精英政策,直到一九八九年本港高等院校的學額仍遠不足以應付適齡人口競入大學的需求,競爭劇烈。而學校一向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致使學生讀書只為考試,考試為搏取優異成績,為能考入皇牌大學而拼搏,變成了考試的機器,以死背書為務。根本不會思考,亦無暇去思考,更遑論個人理想抱負了。而有幸能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自覺得來不易,故亦要求相等的回報,競逐名利,大多希望畢業後能找到一份高職優差,擁有洋房私家車是起碼的要求,不免淪為買辦階級,何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而此種價值觀郤早已深入民心,普遍認為理所當然。

 

(2) 重英輕中、短視淺見:作為天子門生的香港大學入學考試試題,直到一九八八年之前,均係全部用英文,若非經高級程度會考英文合格,根本沒有資格去報考,遑論入學的機會?而港英政府用人政策則一直以來係以大英聯邦學位為標準,凡非大英聯邦的學位,縱令頂尖如北大、清華、台大、師大均亦不被承認,休想問津。而凡屬大英聯邦大學學位,則縱屬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的,亦可聘用。此種歧視偏見長久以來盛行,對大學所產生之影響深遠。學生為了要競入大學及爭取個人前途計,自不得不重視英文,忽視中文,普遍對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茫無所知。

 

同時大學授課語文及教科書大多偏重英文,而忽視中文。在香港這樣的商業資本主義社會裡,工、商、醫、法等科的出路當然遠比文史的機會多而好,大專學府既沒有提倡人文精神,也未曾重過愛國教育,自難一時扭轉此種重英輕中的心態,致使不少大專生對祖國缺乏認識了解,會因先入為主的偏見,或崇尚西方文明及民主自由,而對中國頗多誤解疏遠甚至抗拒,自難有愛國情懷。

 

(3) 一向不重視品德教育:長久以來,香港教育充滿功利、競爭、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既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固有道德,如修齊治平,父慈子孝,智仁勇等特質。也沒有西方文化中的優點,如守時、守信、守秩序、守紀律、合群等等。一個大學畢業生可能連最起碼的禮貌都不懂,這就是殖民地教育愚民政策的最大成功。但我們必須強調: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標,除傳授高深的知識外,最低限度亦須達致知書明理,即學習書本知識與明白作人的道理。也就是中國一向提倡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培養出健全完善,具智仁勇,德才兼備的全人,才能真正造福社會人群。過份放任的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作奸犯科的種種劣行,令人髮指,也暴露出當今高等教育的隱憂!

 

(4) 大學學額膨脹,影響質素及出路:如上所述,香港高等教育一向學額嚴重不足,但老牌殖民主義者早已深謀遠慮,於一九八九年的施政報告中突宣佈自該年度起至一九九四—九五學年,實施擴充增加大學一年級新生名額一五○○○個,使本港適齡人口能入大學攻讀的達到百分之十八,即是較原來的增加了兩倍,締造了香港大學教育的玫瑰園,同時港英也實行將所有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劃一為三年。以三年在校學習時間要讀完四年的課程,若非圄圇吞棗,便是削足就履,能不影響學生之水準質素,不待辯而自明。況且因擴充學額過速,預科生人數遠不足以應學位需要,如是而影響中學會考、預科生收生及高級程度會考的合格率及水準。另一方面也因擴充過速,跟很快就飽和,甚至出現學位過剩和人才過剩的現象。此不但造成大學收生的劇烈競爭,同時使大學畢業生立刻面對就業的劇烈競爭。畢業即失業的悲觀氣氛,也可能是引致社會不穩定的一層陰影。

 

 

V. 樹仁學院對香港高等教育的承擔與貢獻

 

當我們全面地回顧了近三十年來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背景之來龍去脈,而適逢其時的樹仁學院郤剛好在夾縫中掙扎成長,其可歌可泣的一頁校史,恰可反映出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劣功過,及其對香港高等教育所作出之貢獻如下:

 

(1) 提供數以千計的高等教育學位予有志升學的青年,紓緩當時大專學位荒的困境,間接提高了本港社會文化水準。早於一九七一年,樹仁學院有感於社會需要而創校,對有志向學郤被迫失學數以千計之青年加以緩手,今日此一輩人不少已成為社會中流砥柱。假設當時沒有樹仁提供高等教育機會,他們恐難有今日成就。且一個社會受大專教育的人愈多,則該社會人口的平均文化水準程度愈高,愈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香港能締造出今日繁榮進步,正是因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在這方面,樹仁所承擔的責任重大,所作出的貢獻不容抹煞。

 

(2) 提倡人文精神,宏揚中華文化,促進社會思想:大學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學學府又是最高學府,在一般人心目中常被認為地位崇高,唯其馬首是瞻,故一種社會運動的發推動,常由大學起領導作用。久遠的姑且不提,即以五四運動而言,其對中國人文、學術、思想以及文藝思潮等各方面的影響久遠深刻,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任何一種運動能超出其右。樹仁學院既以宏揚中華文化為職志,旗幟顯明,立場正確,務求提倡人文精神,重振優良傳統,希望能以儒家的思想作為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推而擴及社會。當然這種播種的工作乃逆流而上,難度很大,所幸全校師生均上下同心,埋首耕耘,這也正是樹仁之精神所在。

 

(3) 堅持四年學制,提倡中西學術合作,造就不少人才:既然大學四年制為世界主流,較易實現教育理想,故樹仁學院毅然堅持,為同學們提供了另一選擇,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追求純學術性的高等教育。並因學制與中美歐澳完全吻合,升學深造均易銜接方便。且擁有多種多樣與國內外大學合作的課程,使青年學子能各式其適,各展所長。如果沒有樹仁這種愚公的精神,香港便完全清一色只有三年制大專,對過去、現在及將來的大專學生言,便剝奪了選擇權,豈不可惜又無奈?況樹仁迄今已培養出二十三屆畢業生一萬三千名,與美中大學合作的碩士生五百名,其中不少人在港已身居要職,出人頭地,改變了他們一生前途和命運。如果沒有樹仁提供學習機會悉心教導,曷克臻此?而此乃有目共的事實。

 

(4) 着重品格薰陶,校風惇樸,期能影響社會風氣:據社會學家指出,一切社會交互作用均屬模倣的過程,模仿最初多起自群眾與城市,由城市傳至郊區鄉鎮,由享有特權的上流社會傳至低下層。大學高等學府所培養出及正在受大學教育的人,其言談舉止思想行動,常有形或無形影響當時社會其他青少年,成為模仿對象,蔚為一時風氣。例如曾經風魔一時的披髮嬉皮士、搖擺音樂、青少年吸毒或服食軟性葯丸大麻等,在七八十年代都因在美國大學盛行而傳至中學泛濫及社會,可見大學生對社會風氣的領導作用和影響。樹仁學院旨在推行仁者教育,故力求樹立一種仁者風範,極力鼓勵和推動多采多姿的各種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心,以實現助人為樂的精神,熱心義工,關懷社群,服務社區,以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和仁者襟懷,經數十年潛移默化,已建立了純樸良好的校風,廣受社會各界讚賞。我們更希望將此涓涓點滴流入社會大眾,以重振世道人心。

 

 

VI. 今後發展的路向和計劃

 

(一) 發展的路向

 

樹仁學院在沒有前例可循的摸索下,披荊斬棘的堅持,已創出了自己的道路,一條崎嶇的峽道。但由於使命感的驅使,義無反顧﹗況且在經歷過四分一世紀的奮鬥,樹仁已見証了這個偉大的時代,並在這史無前例的偉大時代中,寫下了光輝的紀錄,其成就亦有目共,而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更是彌足珍惜。因此我們只能,亦必須在已有的基礎上,堅持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辦學目標宗旨理想與既定的路向。此即:扎根香港,放眼世界,心向祖國,面對國際,繼續推行仁者教育,宏揚中華文化,擴大發展和國內外學術合作,以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並希望及致力對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作出貢獻。

 

 

(二) 理性的探索之一:科學發達的隱憂

如前所述,大學教育有提高文化水準,促進社會進步,領導社會思想及響影社會風氣的種種功能,且更能造福社會人群。因大學教育不斷地訓練出一批批的專門人才如醫生、牙醫、葯劑師、工程師、律師等。如果一個社會能有與其人口成比例的此類專門人才,忠誠地為社會服務,其結果必然能極有效地使該社會中每一份子均能充分獲得所需的各種照顧方便,如衛生、醫療、居屋、教育及文娛康樂活動等,使人人安居樂業,生活美滿。譬如當今醫療衛生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已大大延長,往昔疑難絕症,經科學家不斷埋首鑽研試驗,早已取得空前突破可成功醫治,其驚人的效益與貢獻,厥功至偉。但可斷言,沒有不是從大學實驗室研究出來的。雖然這些專門人才或科學家可裨益人群,造福社會,但一念之差,同樣亦可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則利用其專業知識技能作奸犯科,危害人群,大則泯滅人性,為害足以毀滅億萬生命及全人類文明。例如製造生化武器、核子彈、毒氣彈等,其殺傷威力無法估計。甚至複制人將可能面世,屆時對人類將不知產生如何之影響,豈不可悲更可懼?但怎樣才能令現在和未來的專門人才科學家腦子裡有一個良心和良知,我想也許是當今大學教育的一大課題。

 

 

(三) 探索之二:資訊科技與人文精神並重

 

現在科學突飛猛進一日千里,特別是資訊科技更日新月異,其裨益社會人群自毋庸疑。但如何訓練大學生善加利用,以發揮其優點而避免負面影響。況每個人之不同正各如其面,均各有其本身不同的天賦、才智、興趣、潛質、嗜好、傾向等。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大學教育的功能,應給予機會幫助每一受教者去充分平衡地發展其天份本質,並非必須強求一致,用同一個模型去鑄造出同一產品。因為人是有生命的個體,並非像工廠大量製造出雖合標準但無生命的產品,二者不可相提比擬。然而不幸的是,本港當今所重的優質教育卓越學科,郤與資訊科技掛,以此為唯一衡量標準。即是重愈多用最先進的資訊科技就是優質,擁有最多先進的資訊科技設備如國際網路互聯網電腦等,便是最好的學校。如此是否適當?並是否所有學生都有興趣、才智、天賦,都喜歡去學習這些,並以之為終身事業,向這方面發展呢?或是否需要去考慮和因應各個人的不同性格和不同需要呢?我相信世人都會認同醫生是很偉大的,可以救人濟世;工程師也是偉大的,可以建築出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律師也同樣不可缺,因其可維護法治,伸張正義。但是否所有學生都願意自己將來去作醫生工程師?同樣的生化物理天文氣象也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大學生都會有興趣去學習。反之,文學、藝術、音樂、體育、宗教、哲學等人文學科,是促進人類精神文明昇華所必不可缺的。如果沒有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怎能產生古今中外如此眾多永垂不朽的經典名作,如唐詩、宋詞、紅樓夢、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曹禹的「日出」等。至於畢加索和徐悲鴻等的名畫,蕭邦、貝多芬、莫扎特的交嚮曲或樂章(註九),都是永垂不朽的偉大作品,均足以豐富人類的精神文明。如果沒有這些,則人類決不可能締造出今日的文明。又如孟德斯鳩的「法意」(註十),盧梭的「民約論」(註十一)、笛卡兒的「方法論」(註十二) 等,都是現代民主政治科學方法的萌芽。但所有上述的種種,都是人類思維、靈感、創造的結晶。都不是資訊科技電腦的產物,也未必能靠資訊科技電腦製造訓練出來。至於那些享譽當代的歌王,馳騁體壇勇奪金牌的運動健兒更不待言。以現代新進的資訊科技電腦作為優質教育或卓越學科的標準,是否有點本末倒置,或捨本逐末?也許是當今大學教育 (包括政策之策劃制訂執行),值得面對和認真思考的。

 

 

(四) 探索之三:孔孟之道不失為濟世良方

 

況圓頭方趾,同是人也,何以有智愚賢不肖之分?古往今來,歷史上多少聖賢豪傑,忠臣烈士,有殺身以成仁,無貪生而捨義者,其轟轟烈烈義薄雲天的行徑,可歌可泣,令人景仰﹗但亦有大奸大惡賣國求榮,貪生怕死,遺臭萬年者,其敗行劣跡,令人髮指,亦足以為後世唾罵殷鑑﹗何以有如此天壤之別?姑不論先天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惡之論(註十三) ,但相信與後天教育有關。如教育不能導人為善,培養德智體群美兼備的人才,則教育可說已失郤其功能或誤人子弟。

 

 

今日科技文明飛速躍進,高度地促進了物質文明的飛躍進步,也同時提供了高度的物質生活享受,而人之慾望也隨之高漲或無所限制。但所有物質享受都非錢不行,於是金錢便成了衡量一個人成敗的標準尺度,致拜金之風盛行,好像金錢便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有了金錢便能有名譽地位權勢。故為追逐金錢不擇手段的歪風日漲,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吸毒、自殺、離婚、父子成仇、訛騙狡詐、殺人毀屍等驚世駭俗之行為層出不窮。如何重建道德,正風紀,挽狂瀾,也該是大學教育應注意的另一課題。

 

 

簡言之,今日人類精神文明遲滯不前,遠落後於物質文明不可以道里計,使人們常感心靈空虛,精神無所寄托,唯有追求物欲以消遣發洩或自我麻醉。故如何針對時弊?廿一世紀大學教育的目的為何?取向為何?實發人深省。我以為發揚孔孟之道儒家精神,不失為匡時濟世的良方。試述其理由如下: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異於禽獸,照孟子的說法是人有天賦的仁義禮智四端,即「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此四者,乃仁、義、禮、智之四端也。」(註十四) 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註十五) 孔子主張以義節利,要求「見利思義」,「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註十六)。可說都有基本一致的共識,都主張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利益,私利服從公利,即提倡立公去私。在物慾利益的追求上,孟子又強調:「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不作非分的要求。但他認為仁義禮智是天賦的本性,就應盡心竭力知天立命 (註十七)。這種以仁義為本,修身克己節制,捨利為公,已明確指出人生價值在義不在利,要求對道德精神的自覺和物慾私利的克制,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基本價值觀、人生觀的精粹,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這種偉大磅礡的精神,正足以指導和激勵人們的自覺自省,自立自強,自助助人的作人處世態度,該是解救當前社會由於無限制地追求物慾利誘而風紀蕩然的有效良方。如果當前大學教育均能以此為主導思想指標,更將此種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貴的人文精神,擴散到全世界去,屆時培養出來的人才,便都是彬彬君子,則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太平,孔子的大同理想(註十八) 便不難實現了。此大同理想正是現代福利國家追求的最高目標。而孟子「民貴君輕」之說亦可謂為今日民主政治的淵源。但他們郤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已提倡推動。以此作為人類思想行為的南針和大學教育的綱領,實為最適當的首選。

 

 

我校樹仁經長久體驗,深感當初之決定正確,現正滿懷信心,堅持過去辦學的宗旨理想作為未來發展的路向,並要將這種精神繼續去發揚光大,將我們微薄但郤是親身經歷累積所得的經驗與同道者分享。

 

 

(五) 未來發展計劃

 

(1) 目前正與國內及英國大學商討增設碩士課程以利本校畢業生在港深造。

(2) 本校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即將於今年五月中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主辦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為《中國經濟開放與社會結構變遷》,已邀請並允出席之國內外及本港專家學者甚眾,論文將集出版專書,以後並將逐步加強中心之研究及主辦研討會等工作。

(3) 近年各系學生紛紛組織回國訪問學習交流團,分赴北大、人大、清華、復旦、杭大、浙大、武大、廈大等校訪問,均感不虛此行。以後當繼續及擴大舉行,以增加本港學生對祖國文物山河的認識了解。

(4) 在現校舍左側申請港府撥地,將興建一座現代化學生宿舍及文康中心,以便學生在四年中至少有一年住校體驗群體生活,培養及發揮互助互愛的樹仁精神。

 

最後我們希望能實現科技興國,人文濟世的偉大目標。

 

 

 

VII. 附註

 

 

註一:所謂「二二一」制,即是二年預科,二年專業或職業教育,最後一年為學術性教育。前兩個二年均由政府給予校方及學生以財政資助,最後一年則不給資助。

 

註二: 當時樹仁學生甚為激動,惟恐樹仁亦改制,影響將來的青年不再有受純學術性的四年制大專教育機會,故全校簽名反對改制。校方乃毅然決定寧棄經援,拒絕改制。

 

註三: 樹仁學院社會工作系在當年香港社會最享盛名,畢業生廣受各公私社會服務機構爭聘,政府社會福利署乃特設只適用於四年制社工生的「社會工作見習主任」以吸納之,使能投身政府工作,以示重用。

 

註四: 香港教育制度在一九八九年以前,為「五一四」制與「五二三」制雙軌併行,即五年中學會考後讀一年預科報考四年制大專,或五年中學會考後讀二年預科報考三年制大專。但港英執意必欲統一學制,故發表『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報告書』,一時社會震驚,輿論嘩然。港大、中大、樹仁三校學生數千人,衝出校園,上街遊行請願。該第三號報告書在立法局辯論長達八小時,八人贊成,八人反對,未獲通過,遂改由行政局通過執行。

 

註五: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樹仁社工系畢業生廖業允任職教師率領一班小學生遠足野餐,不幸其中一名學生失足滑落石壁水塘,廖為搶救該小童,於報警後即捨身跳入水塘將該名小童救起,但不幸山洪突發,將廖衝走,經直升機兩日搜尋,均無所獲,其後浮屍飄出,轟動全港。

 

註六: 樹仁社工系畢業生冼麗絲移居加拿大士嘉堡市,一向熱心義務工作。該市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為嚮應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特頒發「種族和諧獎」予六名獲獎人,冼為六人中唯一華人。

 

註七: 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一同實行抱負),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意即亂其心),貧賤不能移(即改變其節),威武不能屈(意謂挫其志),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註八:(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二十五日電) 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今天下午在北京中南海會見了香港樹仁學院校監胡鴻烈大律師與校長鍾期榮博士夫婦。胡鴻烈和鍾期榮夫婦創建香港樹仁學院至今已二十六年,他們堅持愛國愛港,艱苦創業,不斷提高教育質素,為香港的繁榮和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為香港的順利回歸作出積極的貢獻。香港樹仁學院也是最早同內地大學建立交流合作關係的高校,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促進兩地教育交流。李嵐清對樹仁學院取得的成績表示熱烈的祝賀。

 

註九:蕭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有鋼琴詩人之譽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是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貝多芬 (L. Van Beethoven 1770-1827) 有樂聖之稱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傑作甚多,其中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六交響曲等均為經典不朽之作。

 

莫扎特 (Walfgung Mozart 1756-1791) 音樂世界中曠古奇才,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在他短促的35年生命中,遺下曲譜樂章六百餘篇,其中甚多舉世知名的傑作,享譽最隆的有《費加羅》、《魔笛》等。

 

註十: 孟德斯鳩 (Charle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55) 十八世紀最著名的法國政論家,也是啟蒙運動的先驅。其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法意》(L’Esprit des Lois) 一譯「法律的精神」,首創「分權」之說 (三權分立),認為「分權」的原則是保障個人自由的最佳方法。此偉大巨著《法意》乃近代政治科學中的里程碑和民主進步的發源地。

 

註十一:盧梭 (Jean Jecques Rousseau 1712-1778) 十八世紀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法國作家和偉大的思想家,所著《民約論》(Le Contract Social) 一譯「社會契約說」,認為每個人均有其與生俱來的人權,為群居共策安全,才以契約的形式將人權的一部份割讓予社會。由於他和孟德斯鳩的影響,因而揭開了法國1789年的大革命。他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始創人。

 

註十二: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其名著《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 指示世人求真的方法,相信理性更甚於感覺,其名言為「我思故我在」。

 

註十三: 孟子主性善,認為人有天賦的善性。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荀子主性惡,以好利惡害為人性,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則爭,爭則亂……,故須以禮義教化來消除爭亂。」荀子禮論

 

註十四: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註十五: 見孟子滕文公上,意謂人類生活的規律就是:光吃得飽,居得暖,住得舒服,但沒有教育,便和禽獸差不多。

 

註十六: 論語 “里仁“,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即不接受)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即不逃避) 也。」

 

註十七: 孟子 “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 (即天命) 也。」意謂:充分發揚善良之本心,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故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責難) 人。」公孫丑下

 

註十八: 孔子禮運大同篇

 

 


2014年3月27日 | 資料來源:樹仁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