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仁学院与香港高等教育

 



(本文章只提供中文版)

 

[ 编者按:本文写于1998年。]

 

树仁学院于一九七一年以异军突起的姿态,闯入香港高等教育圈,像石缝中的一粿种子不断成长,写下了香港教育史中尚无先例的一页,而其执于教育理想的不屈不挠精神,堪为来者示范,兹扼要析述如下。

 

 

I. 树仁学院的创校及发展背景

 

树仁学院创校当时,香港尚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教育的特色:一是愚民政策,一是精英政策。小学六年不读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数典忘祖,致使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根本不知自己是同文同种的黄炎子孙。而直到五十年代末,只有一所香港大学独领风骚,六十年代初始有中文大学之设。至七十年代初,香港适龄人口能获入大学攻读者平均不足百分之二,致使盈千上万预科毕业生被迫失学,彷惶无告,情况堪虞。富家子弟每多放洋留学,造成人才与资金的双重损失,令人关注。

 

 

有鉴及此,当时名大律师胡鸿烈博士及教育家钟期荣博士激于同情恻隐,欲对被迫失学者加以援手。又正逢国内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胡钟二人为典型的中国书生,深受中华文化薰陶。其后又留学欧洲,饱尝西方文化滋润启示。一腔热血,报国无由。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不避万难,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在海外复兴中华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者教育,以培养明德亲民的仁人君子,于一九七一年遂联手创立树仁。

 

 

(一) 创校目的有三

 

(1) 缓和当时大专学位严重不足之困境,为有志升学之中六毕业生提供高等教育;

(2) 发扬中国文化,以儒家教育思想为办学宗旨,推行仁者教育;

(3) 吸收西方文化,配合社会需要,为本港社会培植人才。

 

因办学认真,确能符合本港社会需要,发展迅速,已逐步与美国路易西安纳州东北大学、三藩市大学、加拿大康可第大学 (Concordia University, Canada) 等建立学术合作。并于一九七五年完成评审,七六年初获港府认可为依专上学院条例注册之第二所专上学院。

 

 

(二) 宁拒经援,坚不改制,锐意发展

 

一九七八年九月,港英发表「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三间认可的专上学院(浸会、树仁、岭南) 改行「二二一」制(注一),给予经援。唯树仁则宁弃经援,坚持四年学制。理由为(1) 大学四年学制乃世界主流,平衡发展,较易实现教育理想;(2) 将完整的四年学制分割为三截,互不关连,恐降低学术水平;(3) 树仁已建立有国际学术合作关系,一旦改制,恐影响已有的成就与发展,影响学生海外升学。(注二)

 

树仁因不跟港英政府的路线走,意识到将来可能困难重重,故决定向国际学术迈进,以求提高学术水准,自创特色,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并先后成为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会会员,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会员。一九七九年与美国东北大学合作在港开设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一九八一年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合作,在树仁开办社会工作硕士(MSW)学位课程。一九八五年起,开始与国内大学交流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开设法律本科学士学位教育、中国民法、国际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国际金融、新闻学、社会学等硕士课程十项;另与英国格莱摩根大学、列斯特大学、史特灵大学、澳洲渥伦岗大学合作,开设法律、会计、经济、英语为第二语文、商业学等学士学位课程五项,使树仁学院校誉跃起。

 

 

(三) 备受港英政府不平等对待

 

尽管树仁有种种骄人的成就,为中外学术界所赞赏,但并不改变港英政府一向冷眼相看编入另册的歧视态度。早于一九八一年十月,「港府公务员薪俸检讨第一次报告书」公布,建议将行政主任、中文主任等入职要求,从原为文凭持有人提高至大学学位。八二年更将原为四年社工文凭生而设的「社会工作见习主任」 (Cadetship Scheme) 取消,将原起薪十七点降为十四点,以贬低树仁社工文凭。(注三)

 

一九八八年六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发表,建议划一大专收生为中七毕业生,及学士学位课程修读年期划一为三年。并于一九八九年由行政局通过(注四),迫使中大四改三,使香港教育制度从此统一,完全与英制看齐,并使英式教育得以在港生根延续。

 

一九八九年港督施政报告宣布至一九九四—九五年,将扩大增加大学学士学位课程一年级名额达一万五千个。树仁校方即与教育统筹司接触,表示愿参予扩大学额计划。但教育统筹司延至一九九○年二月尾始复函校董会及学生会,略谓从现时至一九九四—九五年不适宜将树仁纳入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拒予接纳,欲断绝其生源以消灭于无形。

 

树仁迭经重创,更激发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面向国际,发展更多学术合作。并自筹资金,完成历时九年的艰巨建校工程,得以拥有十二层楼的自建新校舍及全部现代化崭新设备应用。其后更以五年施工,于现校舍侧建成十九层之图书馆综合大楼,于一九九五年正式启用,使树仁的发展迈入新旅程。

 

 

II. 树仁学院的教育宗旨和理想

 

树仁学院的创校宗旨是本儒家的教育思想,志在推行「敦仁博物」的校训,培养有志青年之全面知识及完善人格,以切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树仁」是一项时代使命,乃中华儿女所要共同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即下列三项:

(1) 提倡人文精神,发扬学术自由,解放自我,创造「人」的价值。

(2) 重振德性,树立仁风,以实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者襟怀。

(3) 发扬中华文化及调和中西文化,并不断向国际学术迈进。

 

 

「大学」篇中,开宗明义揭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我国数千年来孜孜不息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最高原则。「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孟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且建立和发展了丰富的人生哲学,由是而标示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为学」与「作人」的关系。树仁学院既以宏扬中华文化为职志,自会契而不舍地向此努力。「树仁学院学则」规定了学生生活简则作为指导,对学生要求严格,并由校长至教师皆以身作则,对学生示范。经二十七年来不断教化,使树仁校风传统独树一帜,为社会所称道。例如一九八五年社工系校友廖业允为抢救失足落水的学童,舍身跳入水塘被洪水冲走(注五),树仁学院乃以其名设纪念奖学金以志之。一九九六年社工系校友冼丽丝在加拿大热心义工,荣获全市「促进种族和谐奖」(注六),为华人争光,均充分体现了树仁精神于当今。

 

 

III. 学院现况及特色

 

树仁学院分日、夜组二部,设文学院、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三院,共十三学系,并有国际学术合作部,管理学士及硕士学位课程十八项,现以简图表示如下:

 

本校现设下列各院系

 

国际学术合作课程十八项:─

(1) 美国路易州东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MBA)

(2) 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课程 (MSW)

(3) 北京大学法律本科学士学位课程

(4)-(10)

(1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课程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硕士课程

(13)-(14) 英国格莱摩根大学法律学(荣誉)、会计学二项学士学位课程

(15) 英国列斯特大学经济学(荣誉)学士学位课程

(16) 澳洲渥伦岗大学商业学学士学位课程

(17)-(18) 英国史特灵大学英文为第二外语学士、硕士 (Msc) 学位课程

 

 

学院本身现有学生约二五○○名,合作课程约共有一○○○名。学院文凭亦获专业团体承认等同学位,在专业考试中给予豁免若干考试卷的优待。如英国检定会计师特许公会(ACCA)、英国特许秘书及行政人员公会(ICSA)、英国律师公会(Law Society in England)、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AIA)、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等均批准给予树仁会计系、工管系毕业生豁免考试七至十二张考卷,使树仁毕业生能通过考试,取得专业资格,在港执业会计师、大律师、律师的颇多。树仁毕业生亦可申请直接入英美澳各大学研究院深造。英美各著名大学如威域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白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哈佛大学等,均接受树仁毕业生修读硕士或博士,学成回港服务者亦众。故树仁学院文凭早已获国际承认等同学位,事实上除本港外,树仁学院在国内外均普遍受到与大学相同的对待。唯在香港,所有大专皆由政府资助,行三年学制,均可颁授学位。而树仁行四年制,收生标准亦与所有其他大专完全一样均中七(F7) 毕业生,却不许颁授学位,亦不准正名为大学,并依法例文凭起薪要比学位低五个薪点,若干职位入职要求为学位,文凭生根本无法问津,更无法与大学生平等竞争。此种不公平有悖常理的怪现象,恐怕是全世界唯香港独有的奇闻。

 

但树仁学院自力更生,经长期艰苦奋斗,已创出了自己所独有的特色,计如下:

 

(1) 是本港政府认可唯一行四年制的私立大专院校。树仁宁拒经援,不为权势利诱所动所移所屈的精神(注七),充分表示出中国士大夫的气节,也可说是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2) 提倡中华文化,推行仁者教育,重学生人品薰陶,数十年如一日,故能校风纯朴,独树一帜。

(3) 最早与国内著名大学学术交流合作,北上取经,自成一体,特别是借助于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学人文精神,在本港提倡人文教育,发挥弘扬中华文化之使命,影响深远。

(4) 也最早与美、英、澳等大学学术合作,设立多种学士及硕士课程,提供多元化高等教育之机会及选择予本港学子,以补政府资助大专之不足,有利海外进修深造,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促进中西文化调和融,切实迎合本港社会之实际急速变化。毕业生均能所学所用,服务社会,对本港长期稳定繁荣及回归,已作出了一定贡献。(注八)

(5) 树仁由于未受任何政府资助,纯私人办学,故能保持独立自主,学术自由,有利学生追求真理。

(6) 树仁亦因私人资力所限,不能像其他受资助的大专运用大量公帑,以维持庞大之架构,重床被,流于官僚主义作风,荒时废事。树仁则精简、严明、灵活,力求高效率高水准,故能不断更新,与社会同步发展。

 

 

IV. 当前香港高等教育的积弊

 

正因为香港一向推行殖民地教育达一百五十余年,虽表面一片蓬勃,多采多姿,但其遗毒甚深,即以高等教育而言,亦不免有下列种种流弊:─

(1) 急功近利,充满功利色彩:在英国统治香港下的殖民地教育,根本没有一个全面的长远计划和目标。且因精英政策,直到一九八九年本港高等院校的学额仍远不足以应付适龄人口竞入大学的需求,竞争剧烈。而学校一向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致使学生读书只为考试,考试为搏取优异成绩,为能考入皇牌大学而拼搏,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以死背书为务。根本不会思考,亦无暇去思考,更遑论个人理想抱负了。而有幸能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自觉得来不易,故亦要求相等的回报,竞逐名利,大多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职优差,拥有洋房私家车是起码的要求,不免沦为买办阶级,何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而此种价值观却早已深入民心,普遍认为理所当然。

 

(2) 重英轻中、短视浅见:作为天子门生的香港大学入学考试试题,直到一九八八年之前,均系全部用英文,若非经高级程度会考英文合格,根本没有资格去报考,遑论入学的机会?而港英政府用人政策则一直以来系以大英联邦学位为标准,凡非大英联邦的学位,纵令顶尖如北大、清华、台大、师大均亦不被承认,休想问津。而凡属大英联邦大学学位,则纵属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的,亦可聘用。此种歧视偏见长久以来盛行,对大学所产生之影响深远。学生为了要竞入大学及争取个人前途计,自不得不重视英文,忽视中文,普遍对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茫无所知。

 

同时大学授课语文及教科书大多偏重英文,而忽视中文。在香港这样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里,工、商、医、法等科的出路当然远比文史的机会多而好,大专学府既没有提倡人文精神,也未曾重过爱国教育,自难一时扭转此种重英轻中的心态,致使不少大专生对祖国缺乏认识了解,会因先入为主的偏见,或崇尚西方文明及民主自由,而对中国颇多误解疏远甚至抗拒,自难有爱国情怀。

 

(3) 一向不重视品德教育:长久以来,香港教育充满功利、竞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既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固有道德,如修齐治平,父慈子孝,智仁勇等特质。也没有西方文化中的优点,如守时、守信、守秩序、守纪律、合群等等。一个大学毕业生可能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这就是殖民地教育愚民政策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标,除传授高深的知识外,最低限度亦须达致知书明理,即学习书本知识与明白作人的道理。也就是中国一向提倡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培养出健全完善,具智仁勇,德才兼备的全人,才能真正造福社会人群。过份放任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的种种劣行,令人发指,也暴露出当今高等教育的隐忧!

 

(4) 大学学额膨胀,影响质素及出路:如上所述,香港高等教育一向学额严重不足,但老牌殖民主义者早已深谋远虑,于一九八九年的施政报告中突宣布自该年度起至一九九四—九五学年,实施扩充增加大学一年级新生名额一五○○○个,使本港适龄人口能入大学攻读的达到百分之十八,即是较原来的增加了两倍,缔造了香港大学教育的玫瑰园,同时港英也实行将所有大学学士学位课程划一为三年。以三年在校学习时间要读完四年的课程,若非圄囵吞枣,便是削足就履,能不影响学生之水准质素,不待辩而自明。况且因扩充学额过速,预科生人数远不足以应学位需要,如是而影响中学会考、预科生收生及高级程度会考的合格率及水准。另一方面也因扩充过速,跟很快就饱和,甚至出现学位过剩和人才过剩的现象。此不但造成大学收生的剧烈竞争,同时使大学毕业生立刻面对就业的剧烈竞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气氛,也可能是引致社会不稳定的一层阴影。

 

 

V. 树仁学院对香港高等教育的承担与贡献

 

当我们全面地回顾了近三十年来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之来龙去脉,而适逢其时的树仁学院却刚好在夹缝中挣扎成长,其可歌可泣的一页校史,恰可反映出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劣功过,及其对香港高等教育所作出之贡献如下:

 

(1) 提供数以千计的高等教育学位予有志升学的青年,纾缓当时大专学位荒的困境,间接提高了本港社会文化水准。早于一九七一年,树仁学院有感于社会需要而创校,对有志向学却被迫失学数以千计之青年加以缓手,今日此一辈人不少已成为社会中流砥柱。假设当时没有树仁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他们恐难有今日成就。且一个社会受大专教育的人愈多,则该社会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准程度愈高,愈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香港能缔造出今日繁荣进步,正是因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在这方面,树仁所承担的责任重大,所作出的贡献不容抹煞。

 

(2) 提倡人文精神,宏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思想:大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学学府又是最高学府,在一般人心目中常被认为地位崇高,唯其马首是瞻,故一种社会运动的发推动,常由大学起领导作用。久远的姑且不提,即以五四运动而言,其对中国人文、学术、思想以及文艺思潮等各方面的影响久远深刻,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运动能超出其右。树仁学院既以宏扬中华文化为职志,旗帜显明,立场正确,务求提倡人文精神,重振优良传统,希望能以儒家的思想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推而扩及社会。当然这种播种的工作乃逆流而上,难度很大,所幸全校师生均上下同心,埋首耕耘,这也正是树仁之精神所在。

 

(3) 坚持四年学制,提倡中西学术合作,造就不少人才:既然大学四年制为世界主流,较易实现教育理想,故树仁学院毅然坚持,为同学们提供了另一选择,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追求纯学术性的高等教育。并因学制与中美欧澳完全吻合,升学深造均易衔接方便。且拥有多种多样与国内外大学合作的课程,使青年学子能各式其适,各展所长。如果没有树仁这种愚公的精神,香港便完全清一色只有三年制大专,对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大专学生言,便剥夺了选择权,岂不可惜又无奈?况树仁迄今已培养出二十三届毕业生一万三千名,与美中大学合作的硕士生五百名,其中不少人在港已身居要职,出人头地,改变了他们一生前途和命运。如果没有树仁提供学习机会悉心教导,曷克臻此?而此乃有目共的事实。

 

(4) 着重品格薰陶,校风惇朴,期能影响社会风气:据社会学家指出,一切社会交互作用均属模仿的过程,模仿最初多起自群众与城市,由城市传至郊区乡镇,由享有特权的上流社会传至低下层。大学高等学府所培养出及正在受大学教育的人,其言谈举止思想行动,常有形或无形影响当时社会其他青少年,成为模仿对象,蔚为一时风气。例如曾经风魔一时的披发嬉皮士、摇摆音乐、青少年吸毒或服食软性药丸大麻等,在七八十年代都因在美国大学盛行而传至中学泛滥及社会,可见大学生对社会风气的领导作用和影响。树仁学院旨在推行仁者教育,故力求树立一种仁者风范,极力鼓励和推动多采多姿的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以实现助人为乐的精神,热心义工,关怀社群,服务社区,以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仁者襟怀,经数十年潜移默化,已建立了纯朴良好的校风,广受社会各界赞赏。我们更希望将此涓涓点滴流入社会大众,以重振世道人心。

 

 

VI. 今后发展的路向和计划

 

(一) 发展的路向

 

树仁学院在没有前例可循的摸索下,披荆斩棘的坚持,已创出了自己的道路,一条崎岖的峡道。但由于使命感的驱使,义无反顾﹗ 况且在经历过四分一世纪的奋斗,树仁已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并在这史无前例的伟大时代中,写下了光辉的纪录,其成就亦有目共,而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更是弥足珍惜。因此我们只能,亦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坚持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宗旨理想与既定的路向。此即:扎根香港,放眼世界,心向祖国,面对国际,继续推行仁者教育,宏扬中华文化,扩大发展和国内外学术合作,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并希望及致力对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

 

 

(二) 理性的探索之一:科学发达的隐忧

如前所述,大学教育有提高文化水准,促进社会进步,领导社会思想及响影社会风气的种种功能,且更能造福社会人群。因大学教育不断地训练出一批批的专门人才如医生、牙医、药剂师、工程师、律师等。如果一个社会能有与其人口成比例的此类专门人才,忠诚地为社会服务,其结果必然能极有效地使该社会中每一份子均能充分获得所需的各种照顾方便,如卫生、医疗、居屋、教育及文娱康乐活动等,使人人安居乐业,生活美满。譬如当今医疗卫生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已大大延长,往昔疑难绝症,经科学家不断埋首钻研试验,早已取得空前突破可成功医治,其惊人的效益与贡献,厥功至伟。但可断言,没有不是从大学实验室研究出来的。虽然这些专门人才或科学家可裨益人群,造福社会,但一念之差,同样亦可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则利用其专业知识技能作奸犯科,危害人群,大则泯灭人性,为害足以毁灭亿万生命及全人类文明。例如制造生化武器、核子弹、毒气弹等,其杀伤威力无法估计。甚至复制人将可能面世,届时对人类将不知产生如何之影响,岂不可悲更可惧?但怎样才能令现在和未来的专门人才科学家脑子里有一个良心和良知,我想也许是当今大学教育的一大课题。

 

 

(三) 探索之二:资讯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

 

现在科学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特别是资讯科技更日新月异,其裨益社会人群自毋庸疑。但如何训练大学生善加利用,以发挥其优点而避免负面影响。况每个人之不同正各如其面,均各有其本身不同的天赋、才智、兴趣、潜质、嗜好、倾向等。后天的培养,特别是大学教育的功能,应给予机会帮助每一受教者去充分平衡地发展其天份本质,并非必须强求一致,用同一个模型去铸造出同一产品。因为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并非像工厂大量制造出虽合标准但无生命的产品,二者不可相提比拟。然而不幸的是,本港当今所重的优质教育卓越学科,却与资讯科技挂,以此为唯一衡量标准。即是重愈多用最先进的资讯科技就是优质,拥有最多先进的资讯科技设备如国际网路互联网电脑等,便是最好的学校。如此是否适当?并是否所有学生都有兴趣、才智、天赋,都喜欢去学习这些,并以之为终身事业,向这方面发展呢?或是否需要去考虑和因应各个人的不同性格和不同需要呢?我相信世人都会认同医生是很伟大的,可以救人济世;工程师也是伟大的,可以建筑出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律师也同样不可缺,因其可维护法治,伸张正义。但是否所有学生都愿意自己将来去作医生工程师?同样的生化物理天文气象也很重要,但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会有兴趣去学习。反之,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宗教、哲学等人文学科,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升华所必不可缺的。如果没有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怎能产生古今中外如此众多永垂不朽的经典名作,如唐诗、宋词、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禹的「日出」等。至于毕加索和徐悲鸿等的名画,萧邦、贝多芬、莫扎特的交向曲或乐章(注九),都是永垂不朽的伟大作品,均足以丰富人类的精神文明。如果没有这些,则人类决不可能缔造出今日的文明。又如孟德斯鸠的「法意」(注十),卢梭的「民约论」(注十一)、笛卡儿的「方法论」(注十二) 等,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科学方法的萌芽。但所有上述的种种,都是人类思维、灵感、创造的结晶。都不是资讯科技电脑的产物,也未必能靠资讯科技电脑制造训练出来。至于那些享誉当代的歌王,驰骋体坛勇夺金牌的运动健儿更不待言。以现代新进的资讯科技电脑作为优质教育或卓越学科的标准,是否有点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也许是当今大学教育 (包括政策之策划制订执行),值得面对和认真思考的。

 

 

(四) 探索之三:孔孟之道不失为济世良方

 

况圆头方趾,同是人也,何以有智愚贤不肖之分?古往今来,历史上多少圣贤豪杰,忠臣烈士,有杀身以成仁,无贪生而舍义者,其轰轰烈烈义薄云天的行径,可歌可泣,令人景仰﹗ 但亦有大奸大恶卖国求荣,贪生怕死,遗臭万年者,其败行劣迹,令人发指,亦足以为后世唾骂殷鉴﹗ 何以有如此天壤之别?姑不论先天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之论(注十三) ,但相信与后天教育有关。如教育不能导人为善,培养德智体群美兼备的人才,则教育可说已失却其功能或误人子弟。

 

 

今日科技文明飞速跃进,高度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的飞跃进步,也同时提供了高度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人之欲望也随之高涨或无所限制。但所有物质享受都非钱不行,于是金钱便成了衡量一个人成败的标准尺度,致拜金之风盛行,好像金钱便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有了金钱便能有名誉地位权势。故为追逐金钱不择手段的歪风日涨,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吸毒、自杀、离婚、父子成仇、讹骗狡诈、杀人毁尸等惊世骇俗之行为层出不穷。如何重建道德,正风纪,挽狂澜,也该是大学教育应注意的另一课题。

 

 

简言之,今日人类精神文明迟滞不前,远落后于物质文明不可以道里计,使人们常感心灵空虚,精神无所寄托,唯有追求物欲以消遣发泄或自我麻醉。故如何针对时弊?廿一世纪大学教育的目的为何?取向为何?实发人深省。我以为发扬孔孟之道儒家精神,不失为匡时济世的良方。试述其理由如下: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异于禽兽,照孟子的说法是人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即「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此四者,乃仁、义、礼、智之四端也。」(注十四)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注十五) 孔子主张以义节利,要求「见利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十六)。可说都有基本一致的共识,都主张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私利服从公利,即提倡立公去私。在物欲利益的追求上,孟子又强调:「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不作非分的要求。但他认为仁义礼智是天赋的本性,就应尽心竭力知天立命 (注十七)。这种以仁义为本,修身克己节制,舍利为公,已明确指出人生价值在义不在利,要求对道德精神的自觉和物欲私利的克制,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的精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这种伟大磅礡的精神,正足以指导和激励人们的自觉自省,自立自强,自助助人的作人处世态度,该是解救当前社会由于无限制地追求物欲利诱而风纪荡然的有效良方。如果当前大学教育均能以此为主导思想指标,更将此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人文精神,扩散到全世界去,届时培养出来的人才,便都是彬彬君子,则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孔子的大同理想(注十八) 便不难实现了。此大同理想正是现代福利国家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亦可谓为今日民主政治的渊源。但他们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已提倡推动。以此作为人类思想行为的南针和大学教育的纲领,实为最适当的首选。

 

 

我校树仁经长久体验,深感当初之决定正确,现正满怀信心,坚持过去办学的宗旨理想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向,并要将这种精神继续去发扬光大,将我们微薄但却是亲身经历累积所得的经验与同道者分享。

 

 

(五) 未来发展计划

 

(1) 目前正与国内及英国大学商讨增设硕士课程以利本校毕业生在港深造。

(2) 本校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即将于今年五月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已邀请并允出席之国内外及本港专家学者甚众,论文将集出版专书,以后并将逐步加强中心之研究及主办研讨会等工作。

(3) 近年各系学生纷纷组织回国访问学习交流团,分赴北大、人大、清华、复旦、杭大、浙大、武大、厦大等校访问,均感不虚此行。以后当继续及扩大举行,以增加本港学生对祖国文物山河的认识了解。

(4) 在现校舍左侧申请港府拨地,将兴建一座现代化学生宿舍及文康中心,以便学生在四年中至少有一年住校体验群体生活,培养及发挥互助互爱的树仁精神。

 

最后我们希望能实现科技兴国,人文济世的伟大目标。

 

 

 

VII. 附注

 

 

注一:所谓「二二一」制,即是二年预科,二年专业或职业教育,最后一年为学术性教育。前两个二年均由政府给予校方及学生以财政资助,最后一年则不给资助。

 

注二: 当时树仁学生甚为激动,惟恐树仁亦改制,影响将来的青年不再有受纯学术性的四年制大专教育机会,故全校签名反对改制。校方乃毅然决定宁弃经援,拒绝改制。

 

注三: 树仁学院社会工作系在当年香港社会最享盛名,毕业生广受各公私社会服务机构争聘,政府社会福利署乃特设只适用于四年制社工生的「社会工作见习主任」以吸纳之,使能投身政府工作,以示重用。

 

注四: 香港教育制度在一九八九年以前,为「五一四」制与「五二三」制双轨并行,即五年中学会考后读一年预科报考四年制大专,或五年中学会考后读二年预科报考三年制大专。但港英执意必欲统一学制,故发表『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报告书』,一时社会震惊,舆论哗然。港大、中大、树仁三校学生数千人,冲出校园,上街游行请愿。该第三号报告书在立法局辩论长达八小时,八人赞成,八人反对,未获通过,遂改由行政局通过执行。

 

注五: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树仁社工系毕业生廖业允任职教师率领一班小学生远足野餐,不幸其中一名学生失足滑落石壁水塘,廖为抢救该小童,于报警后即舍身跳入水塘将该名小童救起,但不幸山洪突发,将廖冲走,经直升机两日搜寻,均无所获,其后浮尸飘出,轰动全港。

 

注六: 树仁社工系毕业生冼丽丝移居加拿大士嘉堡市,一向热心义务工作。该市于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为向应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特颁发「种族和谐奖」予六名获奖人,冼为六人中唯一华人。

 

注七: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一同实行抱负),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意即乱其心),贫贱不能移(即改变其节),威武不能屈(意谓挫其志),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二十五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下午在北京中南海会见了香港树仁学院校监胡鸿烈大律师与校长钟期荣博士夫妇。胡鸿烈和钟期荣夫妇创建香港树仁学院至今已二十六年,他们坚持爱国爱港,艰苦创业,不断提高教育质素,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香港的顺利回归作出积极的贡献。香港树仁学院也是最早同内地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的高校,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促进两地教育交流。李岚清对树仁学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

 

注九:萧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有钢琴诗人之誉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 有乐圣之称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杰作什多,其中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第五、六交响曲等均为经典不朽之作。

 

莫扎特(Walfgung Mozart 1756-1791) 音乐世界中旷古奇才,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在他短促的35年生命中,遗下曲谱乐章六百余篇,其中甚多举世知名的杰作,享誉最隆的有《费加罗》、《魔笛》等。

 

注十: 孟德斯鸠 (Charle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55) 十八世纪最著名的法国政论家,也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法意》(L'Esprit des Lois) 一译「法律的精神」,首创「分权」之说(三权分立),认为「分权」的原则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佳方法。此伟大巨著《法意》乃近代政治科学中的里程碑和民主进步的发源地。

 

注十一:卢梭(Jean Jecques Rousseau 1712-1778) 十八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法国作家和伟大的思想家,所著《民约论》(Le Contract Social) 一译「社会契约说」,认为每个人均有其与生俱来的人权,为群居共策安全,才以契约的形式将人权的一部份割让予社会。由于他和孟德斯鸠的影响,因而揭开了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他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始创人。

 

注十二:笛卡儿(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其名著《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 指示世人求真的方法,相信理性更甚于感觉,其名言为「我思故我在」。

 

注十三: 孟子主性善,认为人有天赋的善性。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荀子主性恶,以好利恶害为人性,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争,争则乱……,故须以礼义教化来消除争乱。」荀子礼论

 

注十四: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十五: 见孟子滕文公上,意谓人类生活的规律就是:光吃得饱,居得暖,住得舒服,但没有教育,便和禽兽差不多。

 

注十六: 论语“里仁“,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即不接受)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即不逃避) 也。」

 

注十七: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即天命) 也。」意谓:充分发扬善良之本心,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故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责难) 人。」公孙丑下

 

注十八: 孔子礼运大同篇

 

 


2014年3月27日|资料来源:树仁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