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學者藉數碼人文 開拓文化遺產新視野
社會日益重視文化遺產發展,政府積極推動保育工作的同時,高等教育機構亦加強相關學術研究。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及社會學系的學者,對文化遺產展開深入研究,並將成果融入教與學,促進學術與社會的連結。
《樹仁簡訊》邀請了仁大歷史學系及社會學系五名學者作深入訪問,包括社會學系的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協理學術副校長(評審及學科發展)許耀峰教授、副系主任曾仲堅博士,以及歷史學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和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研究範疇多元化,涵蓋潮人盂蘭勝會、電影與城市的關係、香港投資文化、香港漁民教會及新加坡華人墓園。
陳蒨教授用科技傳承盂蘭文化
陳蒨教授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陳蒨教授近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尤其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她表示,最初主要從文化遺產、身份認同及集體回憶的角度探討非遺價值,近年藉助數碼科技創新技術,建立虛擬的盂蘭勝會博物館。
有別於官方主導的傳統博物館,這個虛擬博物館更強調情感、個人回憶與集體記憶,於是採用社區參與方式,由香港潮人或傳承人分享盂蘭節的節慶記憶等。陳蒨教授強調「人」是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其研究論述較為廣闊,納入不同持份者與參與者,以展示他們心目中的非遺價值。
「香港佛教三角碼頭街坊盂蘭勝會虛擬導覽」。
透過沉浸式VR系統,參觀者可置身盂蘭勝會現場。
至於「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則利用VR技術及多媒體優點,以過百條360度全景影片,重塑盂蘭勝會的場景,讓公眾沉浸式體驗節慶氣氛。
研究成果亦產生社會效益,包括加深公眾對盂蘭節、非遺以至香港文化的認識,而透過設立虛擬博物館,亦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虛擬博物館更成為教學資源,被應用於仁大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及通識教育的課程。
陳蒨教授主理的「盂蘭勝會元宇宙」攤位。
透過沉浸式VR系統,參觀者可置身盂蘭勝會現場。
仁大學者從事文化遺產研究時,分別採用「學術研究」與「推廣」兩大方向。陳蒨教授說明,部分同事以「貼地」方式向大眾推廣文化遺產,亦有同事致力於深入的學術探討,例如社會學系副教授麥秀華博士曾出版有關中國和香港飲食文化的學術刊物。
展望未來研究方向,陳蒨教授指出會繼續以數碼科技記錄及呈現文化遺產,並進一步評估這些科技對於推廣有沒有成效。她補充,仁大的文化遺產研究不僅局限於香港,更包括中國內地與海外,例如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以及新加坡的考察等。
最後,研究上海電影的何其亮教授在訪問中說明了「遺產」(heritage)的意義。「歷史或許有不確定性,甚至是後人建構的,但人們對heritage的情感與連結是真實的」。
協理學術副校長(評審及學科發展)許耀峰教授
研究焦點:武吉布朗墳場是全球最大的華人公墓之一, 建於1922年。2011年,新加坡政府為了建一條穿過墳場的公路,需拆除逾4000個墳墓,引起社會不滿。後來許教授獲邀對這些墳墓作記錄,包括抄錄碑文及抽取樣本作3D掃描。近年,他也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框架分析墳墓使用的材料,例如磁磚種類,從而推斷死者的家庭文化背景。
武吉布朗墳場的華人墳墓。 (Bukit Brown Documentation Project)
部分墳墓鋪上磁磚。(Bukit Brown Documentation Project)
研究焦點:武吉布朗墳場是全球最大的華人公墓之一, 建於1922年。2011年,新加坡政府為了建一條穿過墳場的公路,需拆除逾4000個墳墓,引起社會不滿。後來許教授獲邀對這些墳墓作記錄,包括抄錄碑文及抽取樣本作3D掃描。近年,他也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框架分析墳墓使用的材料,例如磁磚種類,從而推斷死者的家庭文化背景。
社會學系副系主任曾仲堅博士

《香港漁民教會》以漁民群體為傳道對象的香港漁民教會為研究。
教與學:彭博士將文化遺產研究成果融入世界史及通識課程,涵蓋漁民教會、跨宗教葬禮、基督教高等教育與性別研究等主題,深化學生對宗教文化遺產的本土理解。她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口述歷史與實地考察,促進課堂與社區連結。
數碼人文:彭博士結合宗教文化遺產研究與大學的數碼人文發展,設計《世界宗教史》新課程並參與QESS資助項目,建構「世界宗教與生死文化」教學影片資料庫,並開發「蓬瀛仙館」VR虛擬導覽,創新推動跨宗教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