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学者借数码人文 开拓文化遗产新视野
社会日益重视文化遗产发展,政府积极推动保育工作的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亦加强相关学术研究。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及社会学系的学者,对文化遗产展开深入研究,并将成果融入教与学,促进学术与社会的连结。
《树仁简讯》邀请了仁大历史学系及社会学系五名学者作深入访问,包括社会学系的学术副校长陈茜教授、协理学术副校长(评审及学科发展)许耀峰教授、副系主任曾仲坚博士,以及历史学系系主任何其亮教授和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研究范畴多元化,涵盖潮人盂兰胜会、电影与城市的关系、香港投资文化、香港渔民教会及新加坡华人墓园。
陈茜教授用科技传承盂兰文化
陈茜教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陈茜教授近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尤其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她表示,最初主要从文化遗产、身份认同及集体回忆的角度探讨非遗价值,近年借助数码科技创新技术,建立虚拟的盂兰胜会博物馆。
有别于官方主导的传统博物馆,这个虚拟博物馆更强调情感、个人回忆与集体记忆,于是采用社区参与方式,由香港潮人或传承人分享盂兰节的节庆记忆等。陈茜教授强调「人」是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其研究论述较为广阔,纳入不同持份者与参与者,以展示他们心目中的非遗价值。
「香港佛教三角码头街坊盂兰胜会虚拟导览」。
透过沉浸式VR系统,参观者可置身盂兰胜会现场。
至于「虚拟实境盂兰胜会导览」则利用VR技术及多媒体优点,以过百条360度全景影片,重塑盂兰胜会的场景,让公众沉浸式体验节庆气氛。
研究成果亦产生社会效益,包括加深公众对盂兰节、非遗以至香港文化的认识,而透过设立虚拟博物馆,亦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虚拟博物馆更成为教学资源,被应用于仁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及通识教育的课程。
陈茜教授主理的「盂兰胜会元宇宙」摊位。
透过沉浸式VR系统,参观者可置身盂兰胜会现场。
仁大学者从事文化遗产研究时,分别采用「学术研究」与「推广」两大方向。陈茜教授说明,部分同事以「贴地」方式向大众推广文化遗产,亦有同事致力于深入的学术探讨,例如社会学系副教授麦秀华博士曾出版有关中国和香港饮食文化的学术刊物。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陈茜教授指出会继续以数码科技记录及呈现文化遗产,并进一步评估这些科技对于推广有没有成效。她补充,仁大的文化遗产研究不仅局限于香港,更包括中国内地与海外,例如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新加坡的考察等。
最后,研究上海电影的何其亮教授在访问中说明了「遗产」(heritage)的意义。 「历史或许有不确定性,甚至是后人建构的,但人们对heritage的情感与连结是真实的」。
协理学术副校长(评审及学科发展)许耀峰教授
研究焦点:武吉布朗坟场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公墓之一, 建于1922年。 2011年,新加坡政府为了建一条穿过坟场的公路,需拆除逾4000个坟墓,引起社会不满。后来许教授获邀对这些坟墓作记录,包括抄录碑文及抽取样本作3D扫描。近年,他也使用地理资讯系统框架分析坟墓使用的材料,例如磁砖种类,从而推断死者的家庭文化背景。
武吉布朗坟场的华人坟墓。 (Bukit Brown Documentation Project)
部分坟墓铺上磁砖。 (Bukit Brown Documentation Project)
研究焦点:武吉布朗坟场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公墓之一, 建于1922年。 2011年,新加坡政府为了建一条穿过坟场的公路,需拆除逾4000个坟墓,引起社会不满。后来许教授获邀对这些坟墓作记录,包括抄录碑文及抽取样本作3D扫描。近年,他也使用地理资讯系统框架分析坟墓使用的材料,例如磁砖种类,从而推断死者的家庭文化背景。
社会学系副系主任曾仲坚博士

《香港渔民教会》以渔民群体为传道对象的香港渔民教会为研究。
教與學:彭博士將文化遺產研究成果融入世界史及通識課程,涵蓋漁民教會、跨宗教葬禮、基督教高等教育與性別研究等主題,深化學生對宗教文化遺產的本土理解。她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口述歷史與實地考察,促進課堂與社區連結。
數碼人文:彭博士結合宗教文化遺產研究與大學的數碼人文發展,設計《世界宗教史》新課程並參與QESS資助項目,建構「世界宗教與生死文化」教學影片資料庫,並開發「蓬瀛仙館」VR虛擬導覽,創新推動跨宗教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