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35:陰陽分類事物 五行萌發創意

作者: 周國良博士(簡介: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助理教授及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教學部副主任。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哲學、當代新儒學、西方哲學及文論。)

 

發軔於春秋而系統化於戰國末的「陰陽五行」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廣泛的影響。「陰陽」的本義是陽光照射地表,光與影對比所形成的自然現象。「五行」則較陰陽後出,水、火、木、金、土為古人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的五種資材。兩者本來互不相屬,其後陰陽被理解為一對相反相成的元素或力量,再結合五行的分類及相生相勝關係,乃進一步引申為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運動,以及互相消長的原理。

 

然而,若不從生成變化及事物互動的角度看,陰陽五行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對事物的「分類」。陰陽是把世界一分為二的二元對立區分,五行則是進一步以事物的五種基本構成屬性,對宇宙萬物的系統化分類整理。當然,從今天的科學角度來看,這無疑予人一種「偽科學」的印象。而現時人多從風水、命理的角度看待陰陽五行,這只會局限了陰陽五行思想的作用。

 

以相似性推導事態

 

其實,陰陽五行的內在思維有別於「演繹」,它以「類比」(analogy)為主要特徵,透過兩件事物或事態之「相似性」(resemblance),從某一物的屬性或事態推導出另一物所應有的屬性或事態。舉例說︰地球有生命存在,火星也有生命存在,因為兩者均為太陽系的星體。這種以相似性為論證基礎的推理,稱為「類比推理」,它雖然並不具有演繹推理的必然性而僅具有「或然性」,但卻有相對較靈活與彈性的解釋效力或應用範圍。

 

誠然,類比思維無疑僅具或然性,但卻可作為一種發明或創造的思維活動。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基於同類的事物因彼此相似而相互感應,這對產生新想法或新意念,尤其具有正面的作用。例如以五行中的「水」比喻性格中的「溫柔」,引而長之,五行中的「土」又可隱喻性格中的「敦厚」。這就是一種透過類比而作出的延伸解說。

 

又例如植物以向上生長為特性,故「垂直線」可類比為「木」;液體以流動不居為特性,故「曲線」可類比為「水」;又如土壤固定不動,故「方形」可類比為「土」。

 

換言之,藉着類比思維,事事物物可詮釋為存在一定的相互關係及作用。由是,陰陽五行所建立的分類系統可謂無所不包,無遠弗屆,而恰當運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對其關係加以聯想、引申及推衍,從而產生具新意的解釋或發明。這可以說是一種有別於演繹,而更有利於創意萌發的類比思維。

 

仁大開講下期將由新聞與傳播學系老師說說科技進步下對報道新聞的轉變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