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33:科學概念寫故事 虛構情節助反思

作者:梁湛琛博士(香港樹仁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興趣為科幻小說、文化研究等

 

 

科幻小說經常構想人類的未來世界會怎樣。假如有一天,氣候變化惡劣到某個地步,令地球生態系統出現危機,人類會如何面對環境帶來的困境?科幻電影《人吃人》(Soylent Green,又譯為《超世紀諜殺案》)是一部1973年發行的美國反烏托邦科幻電影。電影內容根據1966年的科幻小說《Make Room! Make Room!》改編,描繪全球暖化和人口過剩的未來世界所面對的生存危機。科幻小說中的世界雖虛幻,卻又貼近現實生活,令人反思當代科學與環境對社會文化現象之影響。

 

科幻小說家跟科學家不盡相同,卻又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共同關心着人類的未來。科幻中的科學意味,透過科學概念與虛構故事情節的交錯,描繪了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然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英國科學家和小說家查爾斯·斯諾(C.P. Snow)在劍橋大學講座所發表的一篇演講,原名《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曾提及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並認為人文與科學學者應有跨領域學習。

 

人文與科學是否真的無法對話?科幻小說因其獨特性,正好可以充當兩者的橋樑。2015年,美國跨國電腦科技公司微軟邀請了一班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參訪微軟研究院,並邀請他們根據在研究院的見聞作為靈感創作短篇科幻小說,寫成《未來願景:受微軟啟發的原創科幻故事》(Future Visions: Original Science Fiction Inspired by Microsoft),見證了人文與科學對話的成果,當中創作題材涉獵廣泛,包括機器翻譯、量子計算、虛擬實境、人工智能及機械學習領域等。

 

閱讀科幻小說可以幫助人文領域者增加科學認知,科學人才也能培養人文興趣。跨領域知識學習乃當代大學博雅教育所重視,既能擴闊文化視野,亦能培育學者的人文科學知識。

 

仁大開講下期將由另一位英國語言文學系老師介紹另一跨學科目——生態翻譯。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