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33科学概念写故事 虚构情节助反思

作者:梁湛琛博士(香港树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研究兴趣为科幻小说、文化研究等)


 

科幻小说经常构想人类的未来世界会怎样。假如有一天,气候变化恶劣到某个地步,令地球生态系统出现危机,人类会如何面对环境带来的困境?科幻电影《人吃人》(Soylent Green,又译为《超世纪谍杀案》)是一部1973年发行的美国反乌托邦科幻电影。电影内容根据1966年的科幻小说《Make Room! Make Room!》改编,描绘全球暖化和人口过剩的未来世界所面对的生存危机。科幻小说中的世界虽虚幻,却又贴近现实生活,令人反思当代科学与环境对社会文化现象之影响。

 

科幻小说家跟科学家不尽相同,却又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共同关心着人类的未来。科幻中的科学意味,透过科学概念与虚构故事情节的交错,描绘了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然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查尔斯·斯诺(C.P. Snow)在剑桥大学讲座所发表的一篇演讲,原名《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曾提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并认为人文与科学学者应有跨领域学习。

 

人文与科学是否真的无法对话?科幻小说因其独特性,正好可以充当两者的桥梁。 2015年,美国跨国电脑科技公司微软邀请了一班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参访微软研究院,并邀请他们根据在研究院的见闻作为灵感创作短篇科幻小说,写成《未来愿景:受微软启发的原创科幻故事》(Future Visions: Original Science Fiction Inspired by Microsoft),见证了人文与科学对话的成果,当中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包括机器翻译、量子计算、虚拟实境、人工智能及机械学习领域等。

 

阅读科幻小说可以帮助人文领域者增加科学认知,科学人才也能培养人文兴趣。跨领域知识学习乃当代大学博雅教育所重视,既能扩阔文化视野,亦能培育学者的人文科学知识。

 

仁大开讲下期将由另一位英国语言文学系老师介绍另一跨学科目——生态翻译。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26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