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 32:悅讀中國文學 活出正向人生

作者:伍鈞鈞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副系主任。研究興趣為唐宋文學。任教科目包括:唐宋文、李白杜甫詩、唐宋文學地理研究、中國文學與正向人生等。)

 

 

不如意事常八九,您是怎樣排解愁緒的呢?可曾通過閱讀來平復心情,走出陰霾?

 

英國的調查報告指出,讀者——即使每天只閱讀30分鐘,相比非讀者,感到自信(self-esteem)的機率高出10%,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機率高出20%。讀者比較容易獲得幸福感,源於他們能透過閱讀領會更為豐富、多樣、複雜的人生經歷,從而以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

 

此外,閱讀使他們拓展視野,培養解難的智慧,擁有更強的應對能力,協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

 

熱衷中國文學的讀者,當然擁有同樣的素質與優勢了。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遭罪,導致身心受創,他通過廣泛閱讀,觀察到歷代卓異的聖賢如姬昌、孔子等,都曾遭受被拘禁、放逐、貶謫、責罰,以及身體殘缺等各種挫折與磨難,正因為心中鬱結無從排解,才能鼓氣勇氣,忍辱負重,發憤編著《周易》、《春秋》,向智者宣揚理念、發抒情感。司馬遷從此獲得啟發,效法先賢化悲憤為著書立說的動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目標,成為他活着的希望,由此覓得生存的意義,遂傾盡畢生心血與淚水寫成《史記》,令借古鑒今、慎思明辨之道得以傳承至今。

 

如果讀者也想體驗「悅讀」的好處,不妨在學業或事業失意時,讀杜甫《醉歌行》「暫蹶霜蹄未為失」(想像此刻猶如天馬不慎絆倒而已,未算失敗),以詩篇內容比對Albert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論,回憶昔日成功的經歷以及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從而肯定個人的才能與價值。

 

疾病來襲時,可仿效蘇軾,運用開放性思考,打破「生病等同痛苦」的傳統觀念,吟誦《病中遊塔祖院》「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視患病為修養身心的良機。

 

樂觀既非與生俱來,正向思維卻能憑藉廣泛閱讀去培養,幸福人生需要費心、努力去經營,這正是我們所必修的成長學分。

 

仁大開講下期將由英國語言文學系老師帶你展開人文與科學對話。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