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22 :疫下精神受壓 再思正向科技

被訪者介紹︰陳自強博士(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正向心理學研究室總監。)


在持續的疫情下,全球人類的日常生活及身心靈健康均受到影響。世界各地及本地的精神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期間,被診斷患上焦慮症(佔全球人口約三成)及抑鬱症(佔全球人口約兩成)的個案不斷上升,不少人都活在疫情壓力中。

 

與此同時,疫情下孕育了生活新常態,創新的數碼資訊科技似乎能在疫情困局裏給人類生活帶來一些方便及正面轉變,實踐「正向科技」(positive technology)的理論概念,能使用創新數碼科技去改善三方面的個人體驗(情感、投入感及社交連結),藉此紓緩疫情困局下的心理重擔。譬如在疫境中使用靜觀手機應用程式抗壓,或在網絡心理支援平台抒發情緒、在實體停課期間改為進行網上學習及活動、於限聚下透過溝通及社交程式與身在各地親友連繫等。

 

然而,經過一段日子,所謂新常態亦出現限制。譬如,眾多學生及家長因網上學習而感到更大的壓力,有些學生甚至因此學習動機減弱。眾多網上會議及聚會也令人感到乏味而渴望實體面對面聚會,有些長者亦因只能單靠線上連繫家人而感到更孤單。此反映了科技使用並不能替代現實生活。

 

另一方面,在疫情下過度倚賴及頻繁地使用科技,使人誤把網絡世界替代了現實世界,某些節制能力較弱的用者沉溺於網絡,不但影響了學習、工作或生活,甚至逃避現實及產生負面情緒,減弱了社交及獨處的能力,更有一些精神健康高危人士只倚靠網上資訊而耽誤了診治時間。

 

為什麼「正向科技」達不到預期最佳效果,反而為人們加添煩惱呢?

 

近年,以虛擬化身(avatar)及虛擬實境科技(virtual reality)為主的「正向科技」實驗或健康介入(health intervention)研究發現,當虛擬化身及情境更貼近於用者的現實生活及需要,會更有效地更持久地鞏固用者的想法及行為。另一方面,用者要明白使用正向科技,不能為他們解決所有煩惱或逃避現實的苦惱,而是協助他們體驗及察覺個人的身心社靈需要,讓人們學習在現實生活的苦與甜的矛盾中成長。

 

總括而言,正向科技的日後發展(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要更了解不同用者的需要及尊重每個人生命的獨特性度身定做。

 

 

下期樹仁手記將由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盧啟揚博士介紹疫情下全新精神健康外展式服務。


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1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