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34结合生态与翻译 影响人与自然关系

作者:刘剑雯博士(简介:香港树仁大学英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翻译研究,性别研究。)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生态翻译,是新兴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把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在了一起。那么,翻译与生态学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呢?

 

Michael Cronin在其著作《Eco-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nd Ecology in the Age of the Anthropocene (2017)》中,把生态翻译定义为︰「与人类引发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相关的一切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all forms of translation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at knowingly engag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此概念结合翻译与生态环境,讨论人类的翻译行为对生态环境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般当我们提到「引发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时,脑中浮现的,或许是人类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乱丢垃圾、砍伐森林、增加工业碳排放等,而这些行为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变化。而生态翻译则把关注点放在由人类主导的翻译活动上。生态翻译的其中一个关注点,便是翻译作为信息转换手段,如何影响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举个例子,当译者在翻译一篇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作品时,他 / 她如何呈现作品的主题,呈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其实也在传递着一种关于生态环境的态度。比如说,译者把原文中的「insect」,理解并译为「昆虫」、「害虫」,抑或是「毒虫」;又比如说,在某一英文作品中出现的「bear」,在中译本中指称为「熊」,或是「这动物」,又或「这畜生」,这一切都透露着译者生态意识的取向,也影响着读者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读者生态意识的塑造,进而影响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译者从事的翻译活动也有紧密的联系?除了政府、环保组织、大众传媒等宣扬环保的知识和概念之外,翻译也在「悄无声息」地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仁大开讲下期将由中国语言文学系老师为大家解说阴阳五行。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26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