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25探讨死亡哲理 体会生命力

作者:陈芷盈博士(香港树仁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主修儿童文学、奇幻文学。)


死亡是可怕、悲伤、避讳的事。平日,大家对「死亡」三缄其口。成人难以走出悲伤之余,认为「死亡」不吉利,因此少说为妙。当儿童对「死亡」感到困惑寻求解释,成人往往难以启齿。

 

随着儿童文学的日渐成熟,不少作者就「死亡」为题创作了相关绘本。以蕾贝卡·寇柏的《我好想你妈妈》为例,起初小男孩不理解母亲的离去,感到害怕和伤心;回忆起妈妈时,却又感到安慰和温暖。绘本透过「浇花」,让孩子重新体会生命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一部分

沃夫·艾卜赫《当鸭子遇见死神》藉着鸭子和死神平静而真实的对话,探讨人们对死亡的迷思和哲理。最后,死神将鸭子的身体轻轻放在河上,慨叹死亡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透过阅读绘本,读者察觉自己情绪,从而承认、了解自己的悲伤,并透过分析图画以及建立与角色之间的共鸣,感受到陪伴,发展出新角度去理解相关事件。然而读者对「死亡」一事印象不一,抱有主观感受和情绪,平伏心情的方式因人而异。书目选材亦然,只要选择适合的绘本便可。寇柏的作品直接描述小男孩的成长和释怀;而艾卜赫的作品哲学意味较重,适合年龄较大,生活经验更丰富的读者。

 

着重态度与心态

大众对儿童文学的刻板印象大概是小孩子看的书,内容简单,文字浅白,然而,绘本也能够阐述复杂的题材。对于「死亡」,他们没有避讳,但大都不志在解释。它们着重的是表现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心态,从而达到疗愈的作用。绘本不单着重内容和意义,更是读者在认知与感受上的响应,当中的道理更值得成人好好咀嚼。

 

很多学生说读书很难,怕了考试,仁大开讲下期由树仁新闻与传播学系老师分享读书考试的道理。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11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