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2:儒家情感较含蓄大喜大悲易伤身
作者:孙天伦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亦为亚洲专业辅导及心理协会之创办人。主要研究范畴包括中国心理学和中国心理治疗。)
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是一种自我维护和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亦因人类群居创造了社会与文化而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人际关系需要情感来发展和维持。可以说,情感也有维护社会的效能。情感可以透过语言抒发,也可以透过面部表情来表达。不过,无论是语言还是表情,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中,特别是「礼」和「中庸」的熏陶和影响,普遍被认为是个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民族,不喜外露和表达情感。
著名心理学家及社会心理学教授奥托.克林伯格(Otto Klineberg) 于1938 年发表一篇名为Emotional Expres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简译︰中国文学里的情感表达)文章,克林伯格研究指出中国人认为情感是危险的,他们注重对所有的言行举止要保持克制,并强调社会和谐重于个人的情感表达。克林伯格是首批提出此观点的西方学者之一, 之后陆续有学者对中国人的情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们一般评论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较含蓄,有保留。事实上,中国人表达的情感类型和方式很少由个人主导,更多是由社会关系中的权威和角色来决定,例如小孩「扭计」表达玩乐的欲望是不受欢迎的,但若然小孩乖巧而爸妈表现高兴的表情,小孩自然会感到高兴。
社会认可的行为会带来和谐和稳定的人际关系,相反负面情感是由缺乏社会性的行为产生,因为这种行为强调个人利益重于他人利益,所以并不鼓励。由于情感具有造成危险的可能,所以不表达情感及不坚持个人欲望被认为是一种文化防御机制,也因为这样才可以保护个人免于破坏和谐而感受到的内心焦虑。
此外,中国人不赞成过分的情感表达,他们认为对健康无益。传统中医学认为,过分的情感会扰乱身体的平衡,从而伤及器官并导致疾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大喜大悲的情绪会伤及人体,导致身体中的寒气和热气过量。克制情感是为了保持生理平衡,免于疾病。不过,若果情感控制过度,又或者太过轻视自身感受,往往很容易陷入更强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另外,情感压抑会妨碍个人去寻求社会帮助,从而进一步加剧孤独感和疏离感,使得压力升级。要解决因压抑情感而带来的问题,就要学习如何平衡情感的表达,包括了一些情绪表达和心理认知的训练。
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但晓得用诗词歌赋凭歌寄意,下期仁大开讲将为你讲《粤语流行歌曲与中华文化》。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