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37道德作审美情感 艺术探生命价值

作者:黄君良博士(香港树仁大学协理学术副校长(教学发展)及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黄博士研究兴趣︰战国出土文献,先秦思想,情感研究,古典小说。)

 

在我求学的阶段,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思想特别有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一方面来源于中国的文化价值难与西方文明沟通,讲得直白一点就是不被认同。另一方面却来源于有些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化一味的矮化和自贬。当时苦思中国文化的出路,似乎看不见前途。

 

早在三十年前,我曾从人生艺术化的角度思考儒家思想的出路问题。岁月匆匆,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是否被认同再也不重要,因为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关于艺术哲学,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尼采是提倡艺术形而上学的第一人。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令人痛苦和破碎的根源,唯有艺术是治疗人生苦痛的良方。西方素来重智,尼采的艺术哲学理论,的确令人眼前一亮。

 

善与美即一物两面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善(道德哲学)与美(审美)本来是一物的两面。许多人喜欢引孟子的一句话「充实之谓美」(〈尽心下〉),讲的就是善美并生。 「充实」指德性充盈;「美」指高尚的审美价值。近世出土的战国竹书《五行》篇直接揭示诗歌的审美情趣与道德哲学的修养境界相互融通。

 

读诗的审美情感是修养道德的方向指标。我们从「读」诗不难联想到「观」象。所谓「物相杂,故曰文」(〈系辞下〉),文字符号何尝不是一种象呢! 〈系辞〉广泛地谈及「象」。天文地理是象、草木虫鱼的纹理是象、人伦道理是象、文字图画是象、八卦阴阳是象,无所不在、处处可见。 「象」既是自然物,也是一种象征符号,是经高度抽象于客观宇宙后的产物。此抽象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思维。观象涉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而产生美、乐、善、崇高、敬畏、赞叹等审美情趣。

 

道德艺术汇通 同属情意教育

 

为何道德与艺术总能汇通?答案是它们归属于情意教育。情意是两者连结的桥梁。道德与艺术在人生不同的面向上褒扬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艺术境界还是道德境界,两者皆具有纾解人生苦痛的抗逆功用。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失去其价值,人生与道德和艺术仍然是一条探索生命价值的康庄大道。孟子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反身而诚」指的是修养功夫属于道德;「乐莫大焉」指由德性而产生无以尚之的快乐属于审美情趣。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及超然乐观的意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这一份何等珍贵的人类思想遗产!是否能充分地继承和发扬,就看我们当后裔子孙的了。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28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