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 11:鬼雨洒文坛 特写揭新

作者:黄仲鸣博士(现为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曾任报刊总编辑,专研香港报业和通俗文学。)


《华尔街日报》有个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而设。后来辑成一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这部被誉为「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的金科玉律,成为所有从事新闻工作者的「圣经」。

 

「圣经」中有云:「一位擅长综合的记者,能够在几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联系。他从成堆的零部件中组装出具有希望的故事构想。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正是他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与信息源谈话的过程中,找到不同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他总是认为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有着潜在联系,他努力去挖掘这些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这条「玉律」很重要。我常教导学生,一件新闻与另一段新闻之间,一经「联系」,就可能产生一单动人的故事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余光中写了一篇散文《鬼雨》,立即轰动文坛,因为写得太好了,成了散文经典。余光中有四个千娇百媚的女儿,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早年曾得一子,可惜早夭了。于是写成了这篇《鬼雨》。

 

这篇作品,他分成四段:

 

1.      收到医生的通知,小宝宝不行了。

2.      上课时心系儿子,授课辄想及他的死。

3.      雨天上山埋葬小小尸体。

4.      信一封,寄给远在美国爱奥华的朋友,述及小儿之死。

 

当然,是诗人的余光中,下笔自是引经据典、文字华美。这是散文呀。不错,是散文,也是特写。我曾问身为研究余光中专家的黄维梁教授,证明他写的,是真的新闻,也是故事,也是所谓的特写。不过,从来没有人将它当成「特写」,我却提了出来,并且说,将四个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起来,每个部件不同,各有书写方式,遂成了特写经典,将特写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噫!这不是《华尔街日报》的「玉律」吗?

 

 

大家对新闻及故事之间关联有更深了解后,下期仁大开讲将转另一话题,让大家认识从传统走到现在的中国女性。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