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君良博士(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兼副教授。黄博士研究兴趣︰战国出土文献,先秦思想,情感研究,古典小说。)
按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对教学中「情意」的理解,指的是关乎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唐代孔颖达曾说过:「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愿」,即「意」是对情感所托付对象(或人或物)的态度或想法。意思是「情」与「意」难以分割,即情意反映主体的态度和某种价值观念,与本杰明·布鲁姆的意见相似。
语文教学所指的是学生经教师讲授、引导而学习选定古今优秀的作品篇章及相关的教学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对个人情意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情意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认同或道德认同的沉浸过程。通过课堂上的阅读、讨论及分享,进行的写作练习和小组报告等活动促进个人的反省与检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薰陶的功用。我们从课文篇章中感受、学习与反思,通过教师的指导尝试体验生活,从而体认箇中道理。体验是体认的前提,没有体验就无从将所习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生命。
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是协助学生学习和体验。教师的职责是启导学生具批判思考地进行文化认同或道德认同。我们可以将教育流程归纳为递进的三点:一、建立同理心和学习道德观念;二、道德认同;三、内化及思想和行为连贯一致。道德认同介于第一与第三点之际,即学习与内化的过程中从体验至体认的内在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于2017年12月发表一份名为《香港中学生品格发展和社会心理适应(第二号报告书)》的调查研究,该报告结论其中一点指出:「约四成教师认为青少年道德水平较低,且约七成教师认为有下降的趋势。」另一项指数表示,87.4%的受访学生同意及非常同意「青少年拥有良好的品德比得到优异的成绩更重要」。前后两点出现落差,大部分学生认同道德的重要性,不过,老师对青少年的评价却不佳。
这种落差现象反映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停留在认知层面上,需要经过生活的体验以及体认从而落实于行为实践。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辅导学生在思考辨析下进行文化和道德认同。语文教学不仅学习语文技巧,善于发挥其情意功效,它的空间可以扩展得很辽阔。
下期仁大开讲会邀请心理学家兼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孙天伦教授分享「从心理学看中国人的情感」。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2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