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仁手记 21走进研究族群 解释「臭味相投

被访者介绍︰麦秀华博士(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食物人类学、青年与流行文化、文化遗产及中港研究等。)


如果要选一种最近在中国走红,又最令人爱憎分明的面食,你会想起什么?我会说是柳州螺蛳粉,螺蛳粉由街边大排档,发展到近百亿的产业,而产品亦已全球化,无怪螺蛳粉已成城中话题。

 

螺蛳粉之所以能引起我这个社会人类学者的关注,不单是由于螺蛳粉能为柳州当地经济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在食物可持续发展和饮食文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首先,螺蛳粉的材料以植物为主,当中包括酸笋、花生、腐竹、萝卜干、青菜等,而唯一的肉类——田螺,亦属于繁殖力强、价钱低廉、低脂而蛋白质丰富,同时又低碳环保的食物,我认为十分值得推广,但更有趣的是,柳州螺蛳粉中的酸笋带有一种强烈的臭味,有人甚至会用「粪便」来描述其臭味,亦有不少流传的故事,描述有不少人因为在家吃螺蛳粉,味道太臭而和邻居打起来。

 

对于专注饮食研究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为何那么多人愿意忍受那强烈的臭味而食用?除了那一股「臭味」之外,味道浓厚辛辣,与广东人一向着重的清淡鲜味截然不同。为了多了解年轻的香港顾客群为何对这种与广东传统饮食不同的食品如此一往情深,我近日便用上了数码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何谓数位人文科学方法?简单来说,即是用计算机或信息科技,例如大数据的方式,来进行人文学的研究。而数字人文学现在涵盖了广泛的方法,例如大型图库的可视化、文物的数据化的3D模型,卷标(Hashtag)运动及其分析等。而我这项研究正是采用「脸书民族志」(Facebook Ethnography)的方式进行。所谓「民族志」,作为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需亲身进入研究的社群,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宗教、社会制度、教育文化等,而这些社会组织又如何影响个人行为。而「脸书民族志」则往往与参加者进行数据中介化(digital mediated)交流而非直接的面对面互动。

 

而我研究香港人接受和爱上柳州螺蛳粉的方法,正是用上了「脸书民族志」。首先,我加入了一个专门关注螺蛳粉的社群;然后转用这群组在脸书中上载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对他们如何接受、购买和享用的倾向、态度、立场,及在某段时间的变化规律等。我的研究显示,原来吃得「臭」,可以转换成「文化」和「社会」性资产。

 

 

如果你对我的研究有兴趣,或想进一步讨论,欢迎电邮给我(swmak@hksyu.edu)。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 2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