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历史系学者参与非遗高峰会 伍婉婷校友赞母校积极推动非遗

 

康文署联同文化推广组织「非遗六月」于2025年6月14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高峰会,逾20位粤港澳三地学者、非遗传承人就「非遗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香港树仁大学作为协作学院,仁大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及副教授区志坚博士更获邀参与演讲。

当中担任活动主持的仁大新传系校友兼「非遗六月」活动筹委会委员伍婉婷女士接受《树仁简讯》访问时,赞扬母校积极推动非遗研究,「树仁在非遗工作上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同学系的学者或教授用工作或公余时间关心这件事」。她又举例,仁大学术副校长陈茜教授主理的盂兰胜会研究项目,以及区志坚博士有份撰写的《发现香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都证明树仁重视非遗工作。她强调,推动非遗的精神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态度、历史、品格,及内在的传承」。

陈茜教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陈茜教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伍婉婷女士从事非遗相关工作多年。她指出,自己担任湾仔区议会议员时,负责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工作,因此接触大坑舞火龙,并认识多名老师傅。而她除了推动国术发展,亦趁政府于2017年公布首份「非遗代表作名录」,记录了20项非遗项目。

非遗高峰会当天下午的专题讨论分成「传承与发展组」、「传承与实践组」。仁大两名学者参与演讲,身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的区志坚博士以「中学与华服知识的传播:以楚服及楚国文化知识的推广为例」为题,视像分享研究华服与知识传播的重要,以及如何推动华服文化。

历史学系副教授区志坚博士视像分享研究华服与知识传播的重要。

至于身兼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彭淑敏博士则为专题讨论作总结;彭博士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传承」,透过实践中的再创造与社群间的文化连结,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高等院校与传承群体之间的知识共构与参与式合作,强化跨界共学的文化实践。最后,她建议港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脉络,发挥香港作为国际交流平台的优势。

历史学系副教授区志坚博士视像分享研究华服与知识传播的重要。

 

树仁2025年7月季刊 |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