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副校长陈蒨教授主理「盂兰胜会元宇宙」摊位 以「扩增实境明信片」推广盂兰文化
封面照片:仁大学术副校长兼社会学系陈蒨教授介绍最新制作的「扩增实境明信片」。
「盂兰文化节2024—盂兰百愿」于8月23日至25日在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举行,藉现代科技,以不同角度让公众从各方面认识盂兰胜会,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兼社会学系陈蒨教授主理的「盂兰胜会元宇宙」摊位,让公众透过AR(扩增实境)及VR(虚拟实境)亲身体验盂兰胜会的文化习俗及仪式。
仁大学术副校长兼社会学系陈蒨教授为参加「盂兰文化节2024—盂兰百愿」的参加者介绍「扩增实境明信片」的扫瞄方法。
市民对'扩增实境明信片'感兴趣。
陈蒨教授接受《树仁简讯》访问时指出,「盂兰胜会元宇宙」摊位宣传了三个成品,其中「元宇宙虚拟博物馆—香港记忆:三个潮人盂兰胜会虚拟博物馆」和「2022年香港佛教三角码头街坊盂兰胜会虚拟导览」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支持。 元宇宙虚拟博物馆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现盂兰胜会历史、传承与意义; 盂兰胜会虚拟导览则利用360度视频技术重现了2022年疫情期间举行的盂兰胜会。 公众可以通过链接用手机、电脑或虚拟眼镜自行进入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两个成果。
至于最新制作的「扩增实境明信片」(AR Postcards),陈蒨教授形容它是「会说话的明信片」。 「扩增实境明信片」一套四张,展示仁大如何为香港旅游文创产品作出贡献,亦希望利用科技将文化知识以有趣的方式传递予公众。 四张明信片印有不同盂兰特色,包括2023尖沙咀官涌街坊盂兰胜会神棚、经师棚、戏棚与绦作。 「公众用手机扫瞄二维码后,将手机对准明信片封面,调整角度和距离后,盂兰胜会的神棚、经师棚等便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并有筹办者的解释及经历述说。」
除「扩增实境明信片」外,亦有一张以三角码头盂兰胜会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派米场景旧相做背景的明信片,和两张明信片宣传虚拟实境盂兰胜会导览、香港记忆虚拟博物馆,扫二维码后会有短片或动画带公众了解盂兰胜会的场景与历史。
陈蒨教授表示,「扩增实境明信片」是想方便推广传统文化,以明信片作为传播媒介,「无论是寄出明信片的人、或是收到明信片的人都可以认识到传统文化。」她亦鼓励大家向海外的朋友寄明信片,除了让朋友收到关心外,都可以将中国和香港的传统文化传扬给全世界。
她续指,在香港利用数码科技传承和推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起步阶段,由于现时的年轻人没太多机会与途径接触非遗,但在机不离手的环境下,利用数码科技推广文化在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
由陈蒨教授主理的「三个潮籍盂兰胜会—研究、传承与推广」,除了获康文署透过非遗资助计划支持,创建了「虚拟盂兰胜会博物馆」,其研究成果亦被教育局课程发展处认为属有助支持及丰富现行中学课程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期望未来进一步讨论合作,让更多师生受惠。
市民通过手机对准明信片封面,调整角度和距离后,盂兰胜会的神棚即可立体呈现。
仁大学术副校长兼社会学系陈蒨教授(左三)、应用数据科学学系助理教授柯晓波博士(右一)与三位负责「盂兰胜会元宇宙」摊位的学生助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