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开讲5:振文创产业推动文化发展
作者:黄君良博士(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任。研究兴趣:先秦哲学、战国出土文献、儒家思想和古典小说。)
创意产业是英国首先提出的概念。英揆贝理雅在1997年开始成立工作小组,计划在英国推动创意产业,于1998年推出创意产业的发展蓝图。创意产业的概念自提出后,如星火燎原,兴起了一股全球热潮,遍地开花。在21世纪初,两岸三地相继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或称文化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的规划方案。「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就是传统文化与创意的结合而走向经济市场的行业。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论,提振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发展中国文化的新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于21世纪初冒兴的原因与全球化趋势、资讯科技进步及多媒体发达是分不开的。重要一点是科学的应用性、实效性模糊了学术与实用的区分。同时,也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线。
换句话说,新世纪的智慧以先进科技为手段,以消费市场为导向, 以感官审美为尺度,以当代意识为包装,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重视世俗情怀的人文主义的新阶段,顿然消弭了一堵古老陈旧、艰涩难懂的观念壁垒。文化创意产业贯穿日用、旅游、消费、娱乐、艺术、文教及工商业,透过网际空间和营销市场,巨细无遗、无远弗届地进行文化沟通与交流。市场、消费及相互认同是「文化创意」的自我修复能力,也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文化交融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与通识教育在创造性、人文性及其现世关怀上体现了共同的特征。大学的通识教育倡导博雅的人文精神,阐释历史文化的时代意义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贡献。通识课程兼容并包、博通古今的延伸性、综合性及广博性特质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崭新的、具创造性的人文空间。它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体验古人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应世意义,赋予了传统文化一种活泼的现实质感。
本港大专院校可以运用通识教育作为媒介, 发挥创意思维,具当代意识及世界视野地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一项文化工程。通识教育不仅是一处发挥文化创意的理想场地,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创意。
相信学生通过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文化创意会有更深的了解。下期仁大开讲将从社会学角度说说《普及文化与大众文化》。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20年11月16日